值得收藏的網站或許有很多,但太商業性的網站都未收錄。以下是收集的18個2011年最值得收藏的網址,基本上都是非商業性網站,值得您閒暇之餘多去看看。http://www.douban.com 豆瓣網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豆瓣網起初是以評價書刊、電影、音樂為網友參考選擇的一個網站。後逐漸發展擴大,吸引音樂人、影評人、各行各業的怪才等駐紮此網站。其簡潔獨特的站內風格被很多文藝青年所推崇。http://zcool.com.cn 站酷
每個設計師都會收藏的網站,各種設計素材和優秀作品任你找。http://www.yeeyan.org 譯言
發現,翻譯,閱讀中文之外的互聯網精華。http://deskcity.com 經典桌面壁紙站
老牌桌面壁紙站,資源十分豐富。http://xiami.com 蝦米網
高音質的音樂互動平台。愛音樂,愛生活。http://www.mtime.com 時光網
經過數年的積累,建立了專業電影資料庫,涵蓋了數萬部電影信息,及時介紹全球最新的電影和碟訊,每日彙集了幾十萬影人和影迷。http://xianguo.com 鮮果網
中國最大的RSS閱讀平台。http://www.cnbeta.com 中文業界資訊網
互聯網IT新聞業界的後起之秀,是目前國內同行領先的即時新聞站點和網友交流平台。消息速度快,報導立場公正中立,網友討論氣氛濃厚,在IT業界擁有相當的影響力。http://songshuhui.net 科學松鼠會
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http://www.guokr.com 果殼網
科學,還是科學。http://dashulin.com 大樹林植物網
植物科普網站,精美的植物相冊和植物資料。http://www.qiushibaike.com 糗百
各種熱笑話和冷笑話的發源地,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快樂的地方。http://www.qiqufaxian.cn 奇趣發現
發現各種新奇有趣好玩的玩意兒。http://www.appinn.com 小眾軟件
分享免費、小巧、實用、有趣、綠色的軟件。http://www.topit.me 收錄精彩美圖
http://meiwei.me 美味工廠
極其簡約的風格,分享菜譜, 收穫快樂!http://niaolei.org.cn 鳥類網
鳥類愛好者的資料庫。http://www.jifenzhong.com 好看的生活百科。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18個最值得收藏的網址! - wowbox blog (網頁設計知識庫)
Goston's Blog » [幹譙] 塑化劑大廠「統一」7net 線上購物網站把贈品當一般商品賣
我們的塑化劑大廠「統一」,旗下的 7net 可不是只有賣塑化劑而已,還有賣贈品呢!
(為了讓大家看到「贈品」字樣,所以大圖檔案有點大,請耐心下載)
訂單截圖:
商道?在這家黑心企業並不存在。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楊淑君撤告的真相? (陸念慈) - 台灣部落格協會
楊淑君於七月二十一日,表示將中止向國際運動法庭提出的電子襪事件仲裁程序。聲明一出,讓當初力挺楊淑君的許多國人感到憤怒與不解,然體委會卻在此時出面痛批國人「當時太民粹」?而新任中華跆拳道協會理事長許安進甚至call in 媒體,表示電子襪「確實有問題」,等於間接承認楊淑君當時確實因為「作弊」才被判失格!
然而整起事件之所以會有如此轉折,其實大有玄機。根據媒體報導,中華跆拳道協會於今年的五月十五日改選理監事,由影視大亨許安進當選新任理事長,而世界跆拳道聯盟WTF祕書長梁振錫則在第一時間致電恭賀。當時許安進就表示,沒有必要向國際運動仲裁庭CAS控告WTF,因為不管最後勝訴或敗訴,台灣跆拳道運動最後都將是輸家。
許安進透露梁振錫曾在五月十三日致電表示,如果楊淑君在CAS敗訴,WTF可能會對台灣選手停權,將影響台灣選手在明年倫敦奧運的參賽權。然而如果楊淑君勝訴,也沒有辦法更改當初被判奪權敗戰的判決,不過WTF將因為在這樁受全球體壇注目的判決裡挫敗,威信和公平性大受質疑,甚至可能動搖跆拳道未來繼續成為奧運正式競賽項目。許安進表示,如此將影響近百萬依附在跆拳道這項運動產業中的台灣人民。
比較令人好奇的是,五月十五日才當選理事長的許安進,為何在十三日就接到梁振錫的電話?是梁振錫未卜先知?還是許安進早就被「內定」為理事長,所以梁振錫才事先知情?又如果真是內定,又是何種勢力,將曾經被判刑三年半,在影視圈橫跨黑白兩道的許安進,給推上理事長的寶座?
其實從許安進所說的,有「近百萬人依附在跆拳道這項運動產業」,就可窺見些許端倪;因為這就表示,誰能掌握中華跆拳道協會,誰就成了掌握近百萬選票的超大樁腳!就明年大選不到一年之際,中華跆協竟然選出這個充滿爭議,又與體委會一開始「吞下去」立場完全一致的理事長,許安進為何能夠出線,答案不問可知!
另一方面,許安進說「電子襪確實有問題」!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如果對於這起影響台灣信譽極大的國際事件,都能如此無知,如果不是由特殊勢力的「內定」,許安進又何德何能可以擔任中華跆協理事長?
其實楊淑君在廣州亞運因電子襪被判作弊失格的真相,在第一時間的錄影畫面就已經清清楚楚(註一)。當時楊淑君與越南選手在比賽前,是先進行試踢,在裁判要求楊淑君取下腳後跟的電子感應片之後,才開始正式比賽;沒想到在楊淑君以九比0篤定獲勝之際,中國的技術委員召集人趙磊卻出面檢舉,最後竟然判決楊淑君因為電子襪多了兩片感應片而「失格」。
而當時體委會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要楊淑君「吞下去」,還指責選手與教練「沒有弄清電子襪的相關規定」!
然而根據教練的說法,楊淑君腳的尺寸是22.5,而新款的電子襪最小的尺寸是23.5。一開始在檢錄組檢查的時候,楊淑君是穿著23.5的新款電子襪,檢錄組告知楊淑君感應效果不佳需更換;由於選手會帶兩雙電子襪,所以楊淑君更換為全新舊款的21.5尺寸電子襪。所以楊淑君在經由檢錄組測試、簽字後沒問題,可以出賽;接下來,一開始裁判也檢查雙方的謢具,也讓雙方試踢,測試電子儀器是否OK,楊淑君在開始比賽之前只按照裁判指示、拿掉腳後跟的感應器。
而當時提供電子襪的廠商也在記者會中表示,2010年廣州亞運並未禁用舊款的電子襪,不同的地方,只是新款將感應片縫在裡面,而舊款則用魔鬼氈黏在外面。
在如此充份的證據,證明廣州亞運確有陰謀的情況下,許安進竟然還說「電子襪確實有問題」?如果沒有提出切確證據,如何能夠平息國人對於中韓兩國聯手奧步的眾怒?而楊淑君的撤告,是否真如其聲明所說,只是為了專心奧運不被干擾?還是根本就是中、韓、與馬政府聯手,只為保住中國亞運金牌所主演的一場「三簧」?所謂人在做天在看,相信在二次政黨輪替之後,真相很快就會水落石出!
Why Windows Causes Stupidity
Scourge of the Computing Industry
Microsoft. We all know them. A lot of us hate them. We can all give reasons, of course; some technical, some philosophical, some economic, some moral, some just plain emotional.
Of course, it's a difficult case. Too many people just get stuck on "Yes, but they're making money", and stop listening at that point. Other people don't even get that far, and stay with "They're popular", or even the dreaded "They made it possible for anybody to use a computer", or other catchphrases which tend to just derail real arguments. And it's not because they're valid points, it's because they're practically impossible to address; they're perfectly valid points, but in a totally different context than the one the arguments are in.
Where to start?
So, I'm starting fresh. I'm delivering the following assertion:
Windows has significantly set back and held back the IT industry, and continues to do so. Windows encourages, rewards, and practically demands stupidity on the part of its users, and further attempts to force such on anybody who has to deal with the users.
I don't care what you think of them as a business; everybody and their mother, including me, will agree that they're doing a great job of running a business. If you feel it necessary to take the stated stupidity as an insult, you might as well just stop here. It's not an insult. It's a statement.
Stupidity is not an insult.
If you don't know something, you're stupid about that something. I'm pretty stupid about automotive engineering. I'm pretty stupid about plexiglass manufacturing, animal husbandry, agriculture, and biochemistry. If you don't understand computers, you're stupid about computers. You're not bloody well "computer illiterate". It's a copout phrase, and the only reason to use a copout phrase is to attempt to delude other people and/or yourself. Admit it; you're stupid about computers. It's not a stigma, it's an admission, and it's a positive thing. It means "I don't know this", which shouldn't be seen as a negative, but as a positive. It's not a void, it's a void ready to be filled with knowledge.
OK, I'm stupid. Now what?
Well, that's what this rant is about. This is not "How to use computers". This is not an instruction in the curing of that stupidity. What I'm going to do is explain how Microsoft in general and Windows in particular are encouraging and spreading the stupidity which has infested this industry.
I'm also going to generalize a bit, and talk about some general concepts such as "user-friendliness", and try to explain the ways in which they can be expanded to really serve us the people, rather than vice versa. For a more in-depth treatment of user-friendliness, see my What User Friendly Means rant.
Onward and Upward
So, where to start? There's actually a broad range of general topics at issue here. There's a lot of learning theory and behavioral psychology. I'm not a behavioral psychologist; I'm just watching what's happening in the IT industry with constant alarm.
The first thing, is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curves, and their effect on long-term usage.
Teach Yourself Programming in Ten Years
Why is everyone in such a rush?
Walk into any bookstore, and you'll see how to Teach Yourself Java in 7 Days alongside endless variations offering to teach Visual Basic, Windows, the Internet, and so on in a few days or hours. I did the following power search at Amazon.com:and got back 248 hits. The first 78 were computer books (number 79 was Learn Bengali in 30 days). I replaced "days" with "hours" and got remarkably similar results: 253 more books, with 77 computer books followed by Teach Yourself Grammar and Style in 24 Hours at number 78. Out of the top 200 total, 96% were computer books.pubdate: after 1992 and title: days and (title: learn or title: teach yourself)The conclusion is that either people are in a big rush to learn about computers, or that computers are somehow fabulously easier to learn than anything else. There are no books on how to learn Beethoven, or Quantum Physics, or even Dog Grooming in a few days. Felleisen et al. give a nod to this trend in their book How to Design Programs, when they say "Bad programming is easy. Idiots can learn it in 21 days, even if they are dummies.
Let's analyze what a title like Learn C++ in Three Days could mean:
- Learn: In 3 days you won't have time to write several significant programs, and learn from you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with them. You won't have time to work with an experienced programmer and understand what it is like to live in a C++ environment. In short, you won't have time to learn much. So the book can only be talking about a superficial familiarity, not a deep understanding. As Alexander Pope said, 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 C++: In 3 days you might be able to learn some of the syntax of C++ (if you already know another language), but you couldn't learn much about how to use the language. In short, if you were, say, a Basic programmer, you could learn to write programs in the style of Basic using C++ syntax, but you couldn't learn what C++ is actually good (and bad) for. So what's the point? Alan Perlis once said: "A language that doesn't affect the way you think about programming, is not worth knowing". One possible point is that you have to learn a tiny bit of C++ (or more likely, something like JavaScript or Flash's Flex) because you need to interface with an existing tool to accomplish a specific task. But then you're not learning how to program; you're learning to accomplish that task.
- in Three Days: Unfortunately, this is not enough, as the next section shows.
Teach Yourself Programming in Ten Years
Researchers (Bloom (1985), Bryan & Harter (1899), Hayes (1989), Simmon & Chase (1973)) have shown it takes about ten years to develop expertise in any of a wide variety of areas, including chess playing, music composition, telegraph operation, painting, piano playing, swimming, tennis, and research in neuropsychology and topology. The key is deliberative practice: not just doing it again and again, but challenging yourself with a task that is just beyond your current ability, trying it, analyzing your performance while and after doing it, and correcting any mistakes. Then repeat. And repeat again. There appear to be no real shortcuts: even Mozart, who was a musical prodigy at age 4, took 13 more years before he began to produce world-class music. In another genre, the Beatles seemed to burst onto the scene with a string of #1 hits and an appearance on the Ed Sullivan show in 1964. But they had been playing small clubs in Liverpool and Hamburg since 1957, and while they had mass appeal early on, their first great critical success, Sgt. Peppers, was released in 1967. Malcolm Gladwell reports that a study of students at the Berlin Academy of Music compared the top, middle, and bottom third of the class and asked them how much they had practiced:Everyone, from all three groups, started playing at roughly the same time - around the age of five. In those first few years, everyone practised roughly the same amount - about two or three hours a week. But around the age of eight real differences started to emerge. The students who would end up as the best in their class began to practise more than everyone else: six hours a week by age nine, eight by age 12, 16 a week by age 14, and up and up, until by the age of 20 they were practising well over 30 hours a week. By the age of 20, the elite performers had all totalled 10,000 hours of practice over the course of their lives. The merely good students had totalled, by contrast, 8,000 hours, and the future music teachers just over 4,000 hours.So it may be that 10,000 hours, not 10 years, is the magic number.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said "Your first 10,000 photographs are your worst," but he shot more than one an hour.) Samuel Johnson (1709-1784) thought it took even longer: "Excellence in any department can be attained only by the labor of a lifetime; it is not to be purchased at a lesser price." And Chaucer (1340-1400) complained "the lyf so short, the craft so long to lerne." Hippocrates (c. 400BC) is known for the excerpt "ars longa, vita brevis", which is part of the longer quotation "Ars longa, vita brevis, occasio praeceps, experimentum periculosum, iudicium difficile", which in English renders as "Life is short, [the] craft long, opportunity fleeting, experiment treacherous, judgment difficult." Although in Latin, ars can mean either art or craft, in the original Greek the word "techne" can only mean "skill", not "art".
Here's my recipe for programming success:
With all that in mind, its questionable how far you can get just by book learning. Before my first child was born, I read all the How To books, and still felt like a clueless novice. 30 Months later, when my second child was due, did I go back to the books for a refresher? No. Instead, I relied on my personal experience, which turned out to be far more useful and reassuring to me than the thousands of pages written by experts.
- Get interested in programming, and do some because it is fun. Make sure that it keeps being enough fun so that you will be willing to put in ten years.
- Talk to other programmers; read other programs. Thi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book or training course.
- Program. The best kind of learning is learning by doing. To put it more technically, "the maximal level of performance for individuals in a given domain is not attained automatically as a function of extended experience, but the level of performance can be increased even by highly experienced individuals as a result of deliberate efforts to improve." (p. 366) and "the most effective learning requires a well-defined task with an appropriate difficulty level for the particular individual, informative feedback,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petition and corrections of errors." (p. 20-21) The book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is an interesting reference for this viewpoint.
- If you want, put in four years at a college (or more at a graduate school). This will give you access to some jobs that require credentials, and it will give you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ield, but if you don't enjoy school, you can (with some dedication) get similar experience on the job. In any case, book learning alone won't be enough.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cannot make anybody an expert programmer any more than studying brushes and pigment can make somebody an expert painter" says Eric Raymond, author of The New Hacker's Dictionary. One of the best programmers I ever hired had only a High School degree; he's produced a lot of great software, has his own news group, and made enough in stock options to buy his own nightclub.
- Work on projects with other programmers. Be the best programmer on some projects; be the worst on some others. When you're the best, you get to test your abilities to lead a project, and to inspire others with your vision. When you're the worst, you learn what the masters do, and you learn what they don't like to do (because they make you do it for them).
- Work on projects after other programmers. Be involved in understanding a program written by someone else. See what it takes to understand and fix it when the original programmers are not around. Think about how to design your programs to make it easier for those who will maintain it after you.
- Learn at least a half dozen programming languages. Include one language that supports class abstractions (like Java or C++), one that supports functional abstraction (like Lisp or ML), one that supports syntactic abstraction (like Lisp), one that supports declarative specifications (like Prolog or C++ templates), one that supports coroutines (like Icon or Scheme), and one that supports parallelism (like Sisal).
- Remember that there is a "computer" in "computer science". Know how long it takes your computer to execute an instruction, fetch a word from memory (with and without a cache miss), read consecutive words from disk, and seek to a new location on disk. (Answers here.)
- Get involved in a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effort. It could be the ANSI C++ committee, or it could be deciding if your local coding style will have 2 or 4 space indentation levels. Either way, you learn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like in a language, how deeply they feel so, and perhaps even a little about why they feel so.
- Have the good sense to get off the language standardization effor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Fred Brooks, in his essay No Silver Bullet identified a three-part plan for finding great software designers:
This assumes that some people already have the qualitie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reat designer; the job is to properly coax them along. Alan Perlis put it more succinctly: "Everyone can be taught to sculpt: Michelangelo would have had to be taught how not to. So it is with the great programmers".
- Systematically identify top designers as early as possible.
- Assign a career mentor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spect and carefully keep a career file.
-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growing designers to interact and stimulate each other.
So go ahead and buy that Java book; you'll probably get some use out of it. But you won't change your life, or your real overall expertise as a programmer in 24 hours, days, or even months.
References
Bloom, Benjamin (ed.) 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 Ballantine, 1985.
Brooks, Fred, No Silver Bullets, IEEE Computer, vol. 20, no. 4, 1987, p. 10-19.
Hayes, John R., Complete Problem Solver Lawrence Erlbaum, 1989.
Chase, William G. & Simon, Herbert A. "Perception in Chess" Cognitive Psychology, 1973, 4, 55-81.
Lave, Jean,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Answers
Approximate timing for various operations on a typical PC:
execute typical instruction 1/1,000,000,000 sec = 1 nanosec fetch from L1 cache memory 0.5 nanosec branch misprediction 5 nanosec fetch from L2 cache memory 7 nanosec Mutex lock/unlock 25 nanosec fetch from main memory 100 nanosec send 2K bytes over 1Gbps network 20,000 nanosec read 1MB sequentially from memory 250,000 nanosec fetch from new disk location (seek) 8,000,000 nanosec read 1MB sequentially from disk 20,000,000 nanosec send packet US to Europe and back 150 milliseconds = 150,000,000 nanosec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聯合報係數千員工改用 OO.o 的成功經驗分享給台東 - Chao-Kuei's Notes | 資訊.人.權.貴 隨便記
前陣子應邀參與聯合報舉辦的 「自由化世界潮流下的政府資訊政策論壇」, 與幾位產官學界的朋友談論開放檔案格式的重要性。 那時就知道聯經數位已經在數千員工的聯合報系裡, 成功導入 OO.o。 一直就很興奮地要求聯經數位何副總經理 (現在升任總經理, 應該跟導入 OO.o 有關吧 :-D ) 一定要自我報導一下聯合報系的成功經驗。 今天得知他們已將成功經驗分享到後山去, 也報導出來, 一定要替他們廣告一下, 太棒了: 自由軟體 讓台東縣 e級棒。 事實上他們導入的不只是 OO.o, 還包含許多 windows 下的自由軟體, 放在隨身碟裡, 叫做 upp (太厲害了, 可以把我的頭髮照成那麼多), 有一點像 portable apps
當然, 公務體系與企業又有點不一樣, 因此在導入時, 技術或許還是小問題; 情理法與道德的勸說絕對不能少, 才不會造成太大的反彈。 又, 如果微軟的下一個特殊優惠方案針對公務員, 花東走廊, 或是其他包含臺東公教體系的族群, 那我也不會太意外。 只要有 籌碼, 馬上就變得很好談判, 甚至不用談, 就被判贏 ;-)
當法律不近情理: 盜拷絕版軟體是罪惡嗎? - Chao-Kuei's Notes | 資訊.人.權.貴 隨便記
願意花錢卻買不到絕版軟體, 因而盜拷, 請問這樣的行為是一種罪惡嗎?
* * * * *
BSA反盜版行動下月開跑, 法務部王清峰部長特別到場站台。 去年 ICOS 會議裡, 「反對非法拷貝聯合聲明」 事件, 已證明政府的反盜版行動, 旨不在促進社會進步, 而在服務特定廠商。 因此我也配合政府與 BSA 的聯手活動, 將在這一段期間寫一系列的反盜版文章, 讓更多人聽見今日智財宣導的不合理, 聽見 更全面, 更符合社會正義與善良風俗, 更貼近網路趨勢的智慧財產權宣導。 邀請關心智財權的朋友們, 後續請持繼觀察 "智慧財產權" 或 "盜版" 標籤的文章。
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很簡單。 微軟已經不賣 office 2003, office xp, office 2000, office 97; 他們也不再賣 windows xp 和 windows 2000。 這些微軟不屑再賣的絕版軟體, 如果遭到盜版, 請問對微軟的損失是多少? 讓這些軟體自由複製, 比較符合社會利益, 還是禁止複製, 比較符合社會利益? 請法務部, 教育部, 智財局,
請微軟給個答案, 不要閃躲。 有很多人等著付錢買, 卻買不到, 於是被迫盜版這些絕版軟體。 你們必須給個符合社會正義的答案。我們自由軟體社群當然說: 「何不改用 OO.o 就好了?」 但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不想改用 OO.o 也不想升級 office 2007 的人, 明明願意付錢給微軟, 卻要被迫成為盜版者,
政府智財局眼見這些人有著合情合理, 但卻無法合法化的需求, 非但不處理, 還助紂為虐判他們為盜版者, 這樣對嗎?(6/21 修改:) 法務部反盜版, 不能出席軟體自由協會的「反對非法拷貝聯合聲明」, 但卻可以大方地為商業軟體聯盟站臺, 這樣對嗎? 王部長?(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但有點離題, 應放入另文。 感謝23樓讀者隔壁老王 及zdnet 22 樓路人指正)我們自由軟體社群有一大部分人反對非法拷貝。 對於那些 盜版 office 2007 的個人及助長盜版 office 2007 的大學與縣市政府 我們毫不保留地給予唾棄與譴責。 另一方面, 對於因為買不到而被迫盜版舊版 office 及盜版 windows xp 的人, 我們給予諒解及同情。 這些合情合理但不合法的行為, 雖然不值得鼓勵, 但政府有義務處理。 如果微軟願意重新把舊版擺出來賣, 也算是對我們的質疑給了一個正面的答覆; 但即便如此, 還有很多其他軟體也有相同的狀況, 政府還是沒有回答我們的問題。 如果反盜版的行動只抓這些人卻不處理助長盜版 office 2007 的大學與縣市政府, 也不處理軟體廠商拒賣舊版的問題, 那麼將會有越來越多人看懂反盜版的不公不義。 關於這個問題, 更精闢的論點, 請參考 Lawrence Lessig 所著的 Free Culture 第五章。 (在該頁尋找 four types)
罪惡的不是這些買不到正版軟體的被迫盜版者, 而是政府與軟體廠商。 軟體廠商就算了, 這是它強迫大家升級的商業手段, 它願打, 有人甘心接受這個理由而升級, 有人願挨而不參與我們提抗議, 那我沒話說; 我們對微軟沒有太高的道德正義期待。 至於政府, 用不近情理的法律入人於罪, 還玷污教育界, 運用教育資源欺騙學生, 教導學生片面扭曲的智財觀念, 用公權力替廠商行銷, 這, 才是最大的貪腐, 才是真正的罪惡。
升級 Office 2007? 小股東摃上資訊長 - Chao-Kuei's Notes | 資訊.人.權.貴 隨便記
本公司因為採用微軟封閉技術, 而付出了多少代價? 請董事會要求資訊長檢討。 過去因為大環境所迫, 不得不花的錢就算了; 在世界潮流已改變的今天, 如果資訊長又堅持花公司的錢去更新 MS Office, 去買最新的繩索套在公司的脖子上, 用最新的 [不相容於舊版也不相容未來的] docx 專制格式替微軟綁架公司, 那真是吃裡扒外, 是公司的罪人。
* * * * *
如果本公司的資訊部門安裝了一套軟體, 會將本公司的軟硬體使用狀況定時回報給電腦公司, 請問董事會要如何處理? 很抱歉, 不是如果, 而是已經: 您我的電腦, 只要有網路連線, 只要 Windows 版本夠新 (2006 年中以後, 經過 WGA 更新), 都會每兩週向微軟總部回報一次。 這不是危言聳聽, 而是主流媒體不敢報導的事實。 詳情請搜尋 "windows phone home"。 [2010/8/8 更新: Windows 7 盜版警察已常駐你家, 定時提醒你改用正版]
「竟有這樣的事情...? 可是... 因為 Windows 大家都在用, 我們不得不用。」 沒關係, 那就算了。 這麼嚴重的事, 資訊長卻沒向董事會報告, 有可能是因為連他自己也不知道這件事, 請先別怪他。 我們就放棄 「無硬碟辦公室」 的可能性吧 (詳情請用此關鍵詞搜尋), 就繼續讓 windows 回報吧。 這件事, 我們可以體諒資訊長的為難。 那麼, 辦公軟體呢? 有合法免費的 Open Office 可用, 為什麼非用 MS Office 不可? 有人辯稱 MS Office 才有售後服務與支援。 這是沒有電腦法律常識的說法。 請他詳細閱讀 MS Office 的授權合約: 軟體本身沒有任何法律保障 (光碟片有刮損, 倒是可以換新的給你); 授權合約上寫得很清楚: 我們花錢買到的, 純粹是不怕被抓盜版的安心, 純粹是 「使用權」, 而不是售後服務的保障。 反觀 Open Office, 「使用權」 不必花半毛錢就可取得; 下載就是正版。 事實是: MS Office 和 Open Office 一樣, 都沒有企業級的免費服務。 MS Office 出問題, 是誰在替我們解決呢? 大多數時候還是要靠企業內部懂電腦的自己人在幫忙同事解決; 如果需要企業級服務, 兩者都要向外購買。 擁有三千員工的聯經數位公司, 已經完全改用 Open Office, 請資訊長瞭解並學習他們的經驗。
「改用 Open Office 牽涉所有員工的使用習慣, 茲事體大, 不能說改就改。」 好的, 那就暫時先別改。 這點, 我們也能暫時體諒資訊長的為難。 但是為什麼要升級成 MS Office 2007 呢? MS Office 2007 的操作介面比 Open Office 更不同於舊版 Office; 它內定存檔的格式 docx 不相容於舊版。 如果員工無法接受 Open Office 那更別提 MS Office 2007 了。 資訊長堅持要升級到 MS Office 2007, 有什麼好理由嗎? 繼續用舊版的 office 就好, 不僅省錢, 連任何改變的困擾都可以省下來,不是更簡單嗎? 為什麼要堅持升級? 請別說什麼軟體一定非與新版 Office 搭配不可, 那就太沒電腦常識了。 這樣的軟體, 就是不相容, 千萬要避免。 請搜尋 「允許不同, 才是相容」。
現在 Office 2007 的使用者, 是比 Open Office 小眾還小眾的小眾, 而且 輿論 非常不利 MS Office 2007。 請搜尋 "誰在搜尋 Office 2007" 就知道。 或者就單純搜尋 "Office 2007", 就知道。 我們升級 Office 2007, 寄出去的 docx 檔案, 客戶打不開, 所以我們就不打算作這個客戶的生意了嗎? 我們升級 Office 2007, 目的是要犧牲自己的訂單, 替微軟強迫行銷嗎? 是要陷客戶於被 BSA 抓盜版的危險嗎? 我們自己的舊版 Office 已經夠用; 改用 Office 2007 馬上要遇到授權數量的問題, 為什麼要花錢把自己往 BSA 抓盜版的虎口推呢? 堅持花大錢升級 Office 2007 的資訊長, 到底是在替本公司服務, 還是在替微軟服務呢? 他到底領誰的錢? 他到底在替誰賺錢?
請資訊長環顧世界, 不要只看臺灣。 從美國的州政府到歐洲各國, 從企業到非營利組織, 大家 開始都體認到文件永久保存的重要性, 都體認到企業/組織內部的文件不可被軟體公司綁架。 (請搜尋 "odf alliance annual report", 並參考第一筆 pdf 文件內的 "Annex A" 一節, 或搜尋 government odf) 當新興經濟體都改用 Open Office 處理文書, 都改用開放檔案格式 odt 交換文件的時候, 我們公司要自絕於世界經濟之外嗎?
我們堅決反對本公司花錢買繩索套在自己脖子上。 請資訊長千萬別升級 Microsoft Office 2007。 把這些錢省下來, 可以拿來分紅給股東, 可以做更有用的投資, 可以增加員工的福利。 如果一時無法追隨世界的潮流, 一時無法改用 Open Office, 如果想先觀望再說, 至少可以先全面安裝免費的 odf plugin (請搜尋)。 我們可以一邊繼續用舊版的 Microsoft Office, 一邊開始使用可以長久保存的 odt 格式, 不只省錢, 省掉升級的教育訓練等等麻煩, 更符合永續經營的理念。
然後, 希望有一天, 資訊長有能力處理公司電腦定時回報微軟的棘手問題。
* * * * *
如果您在股票上市的大企業工作, 特別是與外國客戶 [尤其是新興國家] 有生意往來的企業, 請您悄悄拿這篇文章給資訊長看。 趁現在還沒開股東會, 讓他早有準備。 這不是挑戰資訊長。 這是為了資訊長的前途著想, 為了不讓資訊長在幾個月後被質疑, 才多管閒事, 提早私下向他忠言逆耳。
如果貴公司連舊版的 office 都授權不足, 可以 聯合其他企業要求團購舊版 office, 至少內定儲存的檔案格式就是大家熟悉的 doc, 不會造成往來客戶的困擾。 因為買不到舊版軟體而盜拷, 雖然情理講得通, 但就是犯法, 就是要坐牢, 千萬別以身試法。 或者更簡單的作法: 改用 跨平臺軟體, 不只省錢, 還有許多好處。 建議資訊長要有世界觀及長遠的眼光, 藉這個機會替公司戒鴉片, 不要再掉入 消費公權力的病毒式強迫行銷 的無窮夢魘當中。
扭曲的智財宣導及評鑑制度 迫使大學追逐 「內耗型競爭力」 - Chao-Kuei's Notes | 資訊.人.權.貴 隨便記
智慧財產權制度只重鼓勵 "完全原創的 創新", 而忽略了鼓勵如何再利用與擴散。 一所大學對於今日扭曲﹑ 片面的智財宣導做得越是成功, 其師生之間所面臨的利益衝突也將越是嚴重。 火上加油的, 是過度重視數字績效的評鑑制度。 當我們未經思考地將 「專利數」 與 「進步」 畫上等號, 又用它來當做大學績效的指標之一, 評鑑制度竟然出乎眾人意想之外地成為 「內耗型競爭力」 的推手, 迫使大學與 「促進社會進步」 的原始目標完全背道而馳。 學術界沾沾自喜於清點 不能擴散的創新 時, 同時也賠上社會整體的真實競爭力。
大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或者換個方式問: 我們的國家, 如果沒有大學, 會少了什麼? 文化/知識/技術的傳承﹑ 創新﹑ 擴散。 不過文化傳承難以量化, 無法用 SCI 或 SSCI 等等學術論文指標來衡量, 本文就順著今天的主流價值 (以及筆者自己有限的專長), 把大學在這個面向的功能/價值直接給忽略了吧。 本文只討論技術類知識的 創新 與 擴散。 (但是這個議題非常需要 非理工 -- 特別是沒什麼專利可申請的人文社會科系 -- 教授的支持。 所以拜託請讀下去。)
一﹑ 創新
不只有大學可以從事創新; 企業也可以。 今天的智慧財產權相關法規 -- 著作權與專利 -- 可以鼓勵企業界與文化界創新與創作。 其實筆者並不完全認同; 不過為了迎合大眾的邏輯, 本文第一到四節 (除了標示 ※, 不影響推論的段落) 姑且接受這個官方說法。 至於大學教授, 需不需要用智慧財產權相關法規當做誘餌, 來鼓勵他們創新與創作? 如果評鑑制度設計恰當, 顯然並不需要。 去問問任何一所大學的校長院長主任, 看看他有多麼重視評鑑就知道。
大學教授沒有企業生存的壓力, 大可以用納稅人及學生繳的錢, 從事一些對自身沒有直接金錢報酬﹑ 且具有失敗風險的創新/研究/開發/創作。 那本來就應該是理工科系教授學術熱情的一部分。 以前的大學教授投稿論文期刊, 根本沒收錢, 或者至多領一次稿費; 從來沒聽說是為了賺版稅 (按發行量抽成) 而寫論文。 換個方式說, 即使把金錢的誘因完全拿掉, 社會還是大有理由期待大學教授維持他創新與創作的動機。 (不然我們養大學教授幹嘛用的? 叫他們進企業界或文化界, 跟其他人一起公平競爭就好了啊!) 如果要用評鑑制度更加鼓勵大學教授創新與創作, 應該是根據他 以創用 CC 或更寬鬆的授權方式 釋放了多少創新與創作給社會大眾來給分, 據此來決定他能否升等之類的。
大學教授也愛錢 (包含我), 所以他也可以選擇不釋放他的創新與創作; 但那部分的創新, 還有產學合作的機制在鼓勵 -- 講得更露骨一點, 企業可以利用產學合作機制, 將國家 (公立學校) 或學生 (私立學校) 交給大學教授的資源, 間接轉化為企業自己的智慧財產權, 並與大學教授分享利潤。 這樣做是否符合社會正義, 需要另文討論; 筆者今天沒有勇氣捅這個馬蜂窩。 這一段只是要指出: 如果一位大學教授不願意釋放其創新與創作給社會, 既有的智財權機制, 再加上產學合作機制, 已經非常充份地鼓勵他從事這類的創新。 這些行為完全不需要再額外鼓勵 -- 例如將他的專利或著作納入評量與升等的計點, 其實都是多餘的。 換一個角度來說同一件事: 這些額外的鼓勵, 對企業界及文化界的創新者與創作家並不公平。
不過從任何一位教授個人的觀點來看, 把這些東西納入計點, 對自己沒有傷害, 所以沒有人會抗議。 我在寫這篇文章之前, 也從沒很認真地想清楚這一點。 即使是現在, 我也只敢提出這個看法, 而不敢大聲主張應該如此修改教授評量機制, 因為這牽涉到太多人的既得利益。 我只是要提醒大家: 權力越大, 地位越高的人, 越應該被要求盡更多的責任。 (真正有助於社會的責任, 而不是填寫表格的無趣工作。) (或者, 如果您不同意這一點, 那麼請跳出來呼籲完全取消評鑑。 我也可以認真地改支持這個方案。) 我只是要問大家: 我們的社會究竟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鼓勵大學教授, 才更能有效地促成他們 (我們) 做出一些 [只有教授這種令人敬重而稱羨的工作] 才最有機會完成的事? (例如讓他的 創新 與創作 無償地借由網路自由地 擴散, 也幫助他名留青史。)
二﹑ 擴散
今日的大學已經變成全民教育, 如果還堅持大學大多數教授的任務是寫論文 (就算寫論文就代表創新好了), 那是一種漠視現實的傲慢型無知。 今天的多數大學, 應該要把大部分的能量, 放在新知與新技術的 擴散。
新知與新技術的擴散流通, 不應只限於大學內部, 還應該與社會大眾交流。
網路時代, 有很多來自校園外的社會各處﹑ 可以合法擴散 的創新; 但是因為 我們的智財宣導片面不完整, 只圍堵不疏導, 所以像是自由軟體或是可以合法下載的 CC 授權音樂 (例如 Jamendo)﹑ 影片﹑ ... 等等, 太少人知道這些創新的存在。 大學教授即使本身沒有太多創新, 即使單單是協助擴散這類知識技術, 都還是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 請搜尋 「越南文 隨身碟」 (關於朝陽的報導) 或 「越南語 隨身碟」 (關於輔大在桃園的報導)。 扭曲的智財宣導, 讓這類創新在大學校園內, 幾乎無法擴散。 請搜尋 「反盜版 片面」。
至於源自校內, 師生共同的創作, 不只應該互相分享, 也應該分享給社會大眾。 這裡談的不是老師自己的創作發明 -- 那部分第一節已經談過。 這裡談的也不是學生無師自通自行產生的創作發明 -- 在沒有老師指導下, 他自己去出書賺版稅或申請專利, 與大學無關, 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後者的狀況還是回到大學外, 既有的﹑ 只鼓勵創新不鼓勵擴散的智財權社會體制, 已經在鼓勵這麼做。
但是教授協助擴散 (他人研發的) 有用創新, 並不在目前的評鑑制度鼓勵之內; 而源自校內的師生共同創新, 甚至進一步被片面不完整的智財宣導誤導入歧途。 後者正是下一節的主題。
三﹑ 忘記擴散的創新
專題展剛結束, 學生交出經營一年半的成果, 包含光碟與文件。 文件上有一份 授權聲明, 學生必須簽名, 授權繫上無償使用。 一位同事問我: 「學生如果不願意簽名, 該怎麼辦?」 按照規定, 是不能畢業的。 可是學校真的敢不讓他畢業嗎?
按照今日的智財主流價值來看, 其實這樣懂得思考﹑ 懂得捍衛自己智財權的學生, 應該是我們的驕傲才對。 大學校園三步一海報﹑ 五天一宣導的智財權洗腦轟炸, 已經成功地灌輸給他 「捍衛智財權」 的觀念! 事實上如果洗腦更成功的話, 應該不只是學校與專題組之間的著作權爭奪戰, 還有老師以及好幾位同學之間也應該要跳出來爭奪才對: 到底是那一位組員對這份作品的貢獻最多? 還是老師的貢獻比較多? 就像過去曾經發生過的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之間的爭奪戰一樣。 完全吸收 「捍衛智財權」 觀念﹑不認同共創共享自由文化的人, 都很有競爭力。 內耗型的競爭力。
有人會說: 大學生的專題作品有什麼了不起, 值得爭成這個樣子? 這個回答有點失焦: 重點不是這份作品能不能賣錢, 重點是 「捍衛智財權」 觀念宣導越成功, 學校﹑ 老師﹑ 學生之間的對立/衝突/矛盾, 將越嚴重。
但另一方面, 這個回答正好也曝露了智財觀念對於網路現實的無知漠視。 事實是: 別傻了, 你的東西免費釋出, 還不一定有多少人要看呢! (小格努力經營那麼久, 點閱率也才... 嗚~~~) 「資訊爆炸年代, 稀有的當然不是資訊; 那是什麼呢? 當然是資訊所消耗的東西, 也就是人的注意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Herbert Simon 所提出的 「attention economy」 概念, 間接地否定了智慧財產權的謊言。 「Google 的商業模式 vs 微軟的詐騙模式」 則是最明顯的例子。 如果臺灣在乎網路趨勢, 如果臺灣希望選擇 與網路為友而不是與網路為敵, 那麼我們極度需要有 [比智財宣導更全面﹑ 更頻繁的] 「注意力經濟」 觀念宣導。 (※)
回到我同事的問題。 我的學生從來不會這樣挑戰我。 並不是他們因為害怕或崇拜進而順從他們老師的指示, 而是因為從一開始, 我就向他們解釋: 採用 CC 授權釋放你的作品, 有助於 用創意換取注意力, 這才符合網路世界 「注意力經濟」 的競爭原理, 才有助於你在網路時代生存。 揚棄不符合網路現實的智財權觀念, 讓網路擴散你的創作, 才是網路時代創作者的生存王道。 看懂網路經濟趨勢的人會同意: 智慧, 不是財產。 智慧, 是廣告看板。(※)
後來我細讀條文, 才發現本系對學生的要求, 其實比 CC 授權更卑微; 不過沒有人注意到。 扭曲變形的智財宣導, 促使師生錯誤地認定: 這是一場零和遊戲, 不可能雙贏。 就算我跟那位同事的學生解釋, 他們也不一定會接受 -- 因為他們已經被 「捍衛智財權」 觀念洗腦成功。 我們極度重視創新, 到了一地步竟然忘記了它其實可以擴散。 它其實需要擴散。 在重視師師﹑ 師生﹑ 生生和諧的大學裡面, 尤其如此。
提出這件事的目的, 不在於自揭瘡疤。 這類授權聲明, 絕對不是敝系的獨家創舉; 這應該是很普遍的現象。 多數系所要求學生簽的授權聲明, 裡面要求學生所釋出的權利, 甚至可能多於我們。 提出這件事的目的, 在於促成全國的大學省思我們的智財權教育, 到底是在幫助社會, 還是在傷害社會? 請大學生把這篇文章的網址轉寄給教授和主任。 希望這篇 (對於個人升等﹑ 教師評鑑沒有幫助的) 文章, 可以促成夠多大學教授/科系覺醒, 改鼓勵推廣創用 CC 授權; 以後遇到智財權宣導或反盜版宣導, 請不要找律師去演講, 請改找 中研院創用 CC 團隊 擔任講師, 或 改找資訊人權貴擔任講師 :-)
四﹑ 傷害擴散的創新
同一天, 本校資訊學院舉行 「專利申請說明會」 研習, 所有教師都去聽講。 內容主要在談如何有效申請專利: 寫得夠精準, 申請時才容易通過; 寫得夠寬廣, 將來才好卡位, 可以向後發明者索取權利金。 重點就是要如何平衡兩個彼此衝突的目標, 如何拿捏得恰到好處。 有人甚至為了卡位, 聲稱自己發明 飛行衣, 意欲為此申請專利。 (這個簡體中文連結僅供參考; 講師談的其實是臺灣的例子) 後來當然沒通過。 但重點不是飛行衣專利有沒有通過, 而是: 不管一項專利對社會有沒有幫助, 想盡辦法申請專利卡位, 變成了大學教授的主流價值, 變成了我們毫不質疑的努力方向。
或是說, 這是大學教授被鼓勵努力的方向。 因為這對大學評鑑績效有幫助。 這也是為什麼敝校要辦這樣的研習。 整個演講裡面, 出現許多荒謬的卡位技巧, 聽眾不時發出笑聲; 但我除了笑, 也有點想哭。 「這跟大學的社會責任有沒有相違背呢? 這樣的文化, 跟教育的理念有沒有相衝突呢? 我是在大學裡面嗎?」 幾位瞭解我的同事, 也很訝異我居然能乖乖地坐到最後, 甚至還認真地提出問題 (關於專利如何被認定無效), 只在最後短短地發言, 請大家搜尋 「注意力經濟」。 因為我那時正在很認真地想: 要怎麼鋪陳您正在閱讀的這篇文章?
請別誤會, 我不是要批判這位專利專家, 或是邀請他來的院長。 專家只是在盡他的義務, 分享他的專長, 就像我在教學生微積分時, 不會在乎這對世界有什麼貢獻或傷害一樣, 他只是在傳遞一種知識。 院長則只是在盡他的義務, 希望這樣的研習, 可以轉換成下一次評鑑的績效。
我要質問的, 不是任何一位個人, 而是我們的評鑑指標。 把專利績效納入評鑑指標, 是在鼓勵大學奉獻社會, 還是在鼓勵大學傷害社會? 在第一節 「創新」 裡面, 我已說過, 這樣的制度, 並沒有鼓勵大學奉獻社會。 但這裡更糟糕。 這樣的制度, 其實是在鼓勵大學傷害社會。
專利制度對於鼓勵發明創新究竟有沒有幫助? 如果沒有專利制度保護, 就不會有發明創新了嗎? 光是這一點, 本身就很有爭議。 請看看這些 「網路臭皮匠共同貢獻點子」 的網站:
Linus Torvalds 所說的話: 「軟體就像性, 免費的比較好。」 也許不是 100% 適用於專利; 但這些網站的存在, 至少就已說明了: 金錢不是創作發明唯一的動機, 甚至不見得是促成創作發明的最佳動機。
不論專利制度本身對社會的貢獻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可以十分確定的是: 申請專利卻不推出商品在市面上販售 , 明顯地對社會沒有貢獻。 不僅沒有嘉惠社會大眾, 甚至對後來的其他發明人造成額外的法律負擔, 顯然是在傷害社會。 一家不事生產只專注申請專利的公司, 如果進一步拿這些專利去勒索其他 「真正販售商品的公司」, 在外國被叫做 Patent Troll, 在臺灣叫做專利蟑螂, 這是眾人所鄙夷的對象。 上網搜尋一下, 可以看到很多正牌公司受害, 也可以看到討論如何對付專利蟑螂的文章。 專利蟑螂如此令人嫌惡, 無怪乎當 Eolas 勒索微軟時, 連平時反對微軟的自由軟體社群都跳出來幫微軟找前例 (prior arts), 試圖讓 Eolas 敗訴。 再怎麼支持專利制度的人, 也不得不承認專利蟑螂是一個必須處理的不良副作用。
此外, 專利是屬地主義。 一項創新在臺灣申請專利, 最大的立即效果, 是阻止該項創新在臺灣的擴散。 反而, 如果有人要把這項創新拿去外國商品化應用, 讓這個 創新 在外國 擴散, 臺灣的專利將無法阻止他。 換個方式說, 出現越多國內的專利, 臺灣人自己的創意空間和普及使用的可能性, 就越被壓縮; 但透過網路傳遞新知, 別的國家卻可盡情享受。 不論專利制度是否真的能夠鼓勵創新發明, 相對於 「這項專利不存在」 的國家而言, 臺灣就已經是輸家。 再換個方式說: 從國家整體的觀點來看, 一個國家的專利制度, 其實大部分是在替全世界其他所有國家服務。 又換個方式說: 如果國際社會允許的話, 沒有專利制度的國家, 才是真實的贏家。 智財談判場合, 總是見到美國強迫其他國家立法或強化智財管制, 而其他國家總是抗拒或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 就是最明顯的事實佐證。 最後再換一個講法, 我真正想說的結論是: 只在自己國家申請專利, 其實是一種內耗型的競爭力。
那麼大學評鑑制度 在既有的專利制度之外, 給大學教授額外的誘因與壓力, 更加鼓勵大學教授拚命申請專利, 對社會有利還是有害呢? 首先, 我們排除那些本來就從事專利發明並加以商業化的教授。 這些人不需要評鑑制度的額外鼓勵, 早就在從事創新與擴散。 其次, 原本並未從事專利發明並加以商業化的教授, 多數顯然會申請臺灣的專利。 如上一段所說, 這是內耗型的競爭力: 績效越好, 申請到 臺灣 專利數越多的學校, 對臺灣的傷害越大。 更糟糕的是, 一位教授如果是因為評鑑/升等/生存壓力, (而非因為商業利益), 才投入申請專利, 那麼他所申請的 [不打算商業化] 的專利, 對社會暫時完全沒有貢獻。 如果其他人獨立發明 (被這專利覆蓋到的) 類似的想法, 但同時卻也看到商業應用, 那麼不管他原本是否申請專利, 現在都將面對更高的擴散 (商業化) 門檻 -- 他必須取得這位教授的同意, 才能讓產品上市。 簡單地說, 他的專利, 已經成為 [創新擴散以便真實助益社會] 的額外門檻。 更糟的是, 如果這位教授選擇成為專利蟑螂, 他可能會等產品先上市, 再去勒索 [真正生產商品﹑ 透過正當的商業行為讓創新的成果擴散至社會] 的那家公司。 目前沒有任何的機制阻止他這麼做; 數字績效至上﹑ 完全無法反應 [非數量型社會服務貢獻] 的六年條款, 甚至很可能迫使他不得不為了生存而這麼做。
我經常感慨現在的助理教授很可憐, 不能像我這個既得利益者 (一開始就是副教授) 一樣, 可以無視極度扭曲變形/失去教育良知的教育機制, 可以瀟灑地追逐自己的人生意義。 如果我晚十年進入大學教書, 遇到的是生存, 而不僅僅是升等的壓力 (六年不升等就接不到聘書), 那麼你猜我還會投入開放檔案格式/自由軟體/自由文化等等社會運動嗎? 到底有多少原本可以投入社會改革的部落客, 甚至是更重要工作的年輕學者, 被今日只看數字的教師評鑑給扼殺了呢?
但今天的評鑑制度造成大學內鼓勵申請專利一事, 卻更糟糕。 原先的制度只是浪費年輕教授的創造力與生命﹑ 扼殺他貢獻社會的機會; 今天將專利數量納入績效, 卻是積極地在迫使他追逐 內耗型的競爭力!
如果臺評會堅持要將專利數納入評鑑指標, 那麼至少也應該只將外國的專利納入計算, 讓外國的專利法來服務臺灣人。 雖然有良心的學者還是會抗議, 但在撇開 "教育良知"﹑ "兼善天下" 等等問題暫時不談的假設下, 這樣至少還能真正有利於臺灣。 如同前面解釋過的, 這並不是崇洋媚外的心態 -- 美國﹑ 烏拉圭或伊索比亞的專利, 都可以服務臺灣人, 都不是 「內耗型的競爭力」。 這是好兔不吃窩邊草的原理。
五﹑ 讓真相擴散吧!
創新, 需要擴散, 需要落實為應用, 才能真的促成社會進步。 社會學者 Everett M. Rogers 所著的 「創新的擴散」 (ISBN 9573259087) 一書當中, 提到: 並不是所有很好的發明, 都會擴散。 智慧財產權制度只強調以金錢為誘因的創新, 卻避不談論它對擴散所造成的傷害, 立論上根本就有問題。 網路本有助於創新的擴散以及衍生創作/二次創作 (derived work/remix); 但智財權卻視之為仇敵。 智財權不相容於網路社會, 不僅無助於增加創作, 甚且造成許多傷害。 美國智財法規近兩百年 (特別是近廿年) 來的無限擴張, 根本就是在服務媒體及科技大廠。 今天抓盜版抓最凶的兩個產業 -- 以 MPAA 為代表的電影產業, 和以 RIAA 為代表的音樂產業 -- 其實自己都是盜版出身。 今天的歐美日韓各國, 甚至密謀要將已經走火入魔的智慧財產權制度更進一步透過黑箱作業的 ACTA 強迫其他國家接受 否定實體財產權的 PRM 概念。 這些指控聽起來荒謬得不可思議嗎? 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您已經被扭曲片面的智財宣導洗腦成功而不自知, 所以才無法接受真相呢? 如果您願意花一點時間讀史丹佛法學教授 Lawrence Lessig 所著的 Free Culture 一書 (有實體中文版: ISBN 9789867458933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如何找回我們的「自由文化」") 就會讀到這些智財局不敢談的真相。 特別是原文第 188 頁 "6.2.2. Constraining Innovators" 一節。
如果美國的案例太遙遠, 您可以參考小格 ("資訊人權貴隨便記") 關於 「智慧財產權」﹑ 「遙控數位枷鎖」 等等標籤的文章。 也請看看盲目追求數字的評鑑制度, 如何迫使 科技大學 [對 Office 2007] 盲目地奉獻, 一方面口頭反盜版, 一方面卻用行動鼓勵盜版。
至於未來的光明面, 則請參考關於 「注意力經濟」 的文章。
如果您還是選擇不相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史丹佛法學教授﹑ 和其他許多學者, 如果您認為 「洗腦」 的指控離譜﹑ 言過其實﹑ 流於情緒化, 如果您還是選擇相信片面宣導的智財局, 還有不敢出席 「反對非法拷貝聯合聲明」 的法務部與教育部 (請搜尋), 如果您還是選擇相信 「美國強迫臺灣所通過的智財相關法律, 確實會促進社會進步」, 那麼至少請看出本文兩個事件所突顯的問題。 如同最前面所說, 第一到四節的立論, 移除掉不影響推論 (但有助於理解正確方向) 的 (※) 兩節, 並沒有任何一處的邏輯是基於 「智財無用有害論」。 我沒有能力用一篇文章挑戰走火入魔的全面性洗腦; 這篇文章只能用兩個例子點出它特別自我矛盾的地方。 當我們無限上綱地盲目迷信智慧財產權, 再加上無限上綱地盲目迷信數字指標, 以至於整個學術界失去思考能力, 失去追求臺灣社會整體最大利益的能力, 類似的矛盾將會一再地﹑ 不斷地出現。
不只創新需要擴散, 真相也需要擴散; 不只大學需要接受評鑑, 評鑑制度也需要接受社會公評。 已被現代科舉制度拑制思想的學術界, 還找得到一點點自省的能力嗎? 我再次想起 洪蘭教授的話。 我所敬重的李遠哲院長﹑ 李家同校長﹑ 曾志朗院士和其他許多學術界位高權重的大老們, 身為知識分子, 您敢說真話嗎? 看到不對的事, 您敢說嗎? 您, 是共犯嗎?
假如你告訴那些大人們說:「我看見一間用玫瑰色紅磚蓋成的房子, 窗裡有天竺葵,屋頂上有鴿子...... 」他們無法想像得出這間房子。 你應該告訴他們說:「我看到一間值得十萬法郎的房子。」 然後他們才叫道:「多麼美呀!」※ ※ ※
(小王子問第四顆行星上面的生意人: )
「那你拿這些星星做什麼用呢? 」
「我拿他們做什麼用? 」
「是啊? 」
「不做什麼用。 我就是擁有他們。 」
...
「擁有他們對你有什麼好處呢? 」
「好處就是我變得非常富有啊! 」
「變得富有對你又有什麼好處呢? 」
「那麼每當發現了新的星星, 我就可以買下更多的星星了啊! 」
...
「大人們真的很奇怪。」-- Antonine De Saint-Exupery. 「小王子」.
小學三年級的 Linux 玩家 - Chao-Kuei's Notes | 資訊.人.權.貴 隨便記
小學三年級的小 P, 自己製作出雙開機的 linux 隨身碟。
小 P 到媽媽公司, 用 gparted 把公司的電腦調整一下分割, 並裝上 Linux。 媽媽的同事看到陌生的 grub 選單, 很害怕也很不高興, 以為電腦被玩壞了。 在家裡, 小 P 藉著 Windows XP 升級成 Windows 7 的機會, 一樣多裝了一套 linux, 讓它變成雙開機。 因為 Windows 7 有一些小地方沒調整好, 爸媽無法正常工作; 又懷疑跟 linux 有關, 於是叫他把電腦還原, 別再亂灌 linux。
小 P 的媽媽聽完我演講, 和一些同事留下來跟我聊天。 我一邊教工程師使用 mk-boot-usb, 一邊聽媽媽說小 P 的故事, 聽完後不禁大喊: 「小 P 有原力! 一定要讓小 P 變成絕地武士, 千萬不可以讓他變成黑武士 阿納金 啊!」 媽媽聽不懂我在說什麼; 與我同一世代, 看過星際大戰的男性工程師們則都發出讚同的微笑。 我幾乎可以看到 天行者路克 的飄逸身影浮現在大家的目光中。 「幫他複製一個可開機隨身碟, 以後他到那裡都可以用 linux, 不會再被大人阻止了。」 媽媽沒有隨身碟, 也不太懂技術, 便問我能否請小 P 直接打電話跟我談。
當天晚餐時間, 小 P 打來問我怎麼把 linux 裝到隨身碟。 原來他先前已經知道有 unetbootin; 不但知道 ubuntu, 還主動跟我提起 slax! 我的天, 連這個小眾版他都知道。 我感覺得出來他很會自己上網找資料, 所以只簡單提示一些名詞/順序/注意事項。 十點多, 他打來說 ubuntu 已經裝入隨身碟, 但不知如何上網。 我請他開終端機, 打 pppoe 什麼東東的 (我也忘記到底是 pppoe-setup 還是 pppoeconf 了) 叫他按幾次 Tab 鍵, 自己看看到底是那個指令。 隨後的螢幕有很多英文訊息, 不等我問, 他就用稚氣的英文唸給我聽。 網路設定一完成, 不廢話, 道謝之後立即掛斷。 我突然有一種身為 尤達 的驕傲感。 隔天又打來, 這次他已經用 gparted 挪過空間, 改過 grub 開機選單了。 現在他的 8G 隨身碟, 可以開 ubuntu 或 slax。
想到先前大人對他的責怪, 甚至勸阻他玩 linux, 我就覺得很可惜, 也很替他抱不平。 我告訴小 P 的媽媽: "請一定要給他看 「聖 修伯裡/」 所著的 「小王子」 一書, 讓他知道: 奇怪的不是他, 而是大人。 是大人們忘記如何過快樂的生活, 如何追求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我相信還有很多小朋友都有能力自己在 linux 底下摸索出許多有趣的﹑ 大人不會的東西 (例如 數理化美音工天文電子等等教育應用軟體 -- 滑鼠移到右下角, 可以直接跳到簡報的任何一頁)。 就算他們不一定能像小 P 一樣無師自通玩 grub, 只要大人們願意讓他們接觸 linux, 一定還可以做出很多令大人驚豔的創舉。 我不禁自問: 因為大人們的固執, 以及我們的社會對於 即將潰堤的微軟 近乎 宗教狂熱的迷信, 還有多少個被澆了冷水的小 P 藏在 「調皮搗蛋﹑ 破壞電腦」 的誤解當中? 我又想起印度貧民區的 牆洞電腦, 和我那位撰寫 blender 教學, 大四還沒畢業就即將在社大開設自由軟體課程的學生。 年輕人和小朋友的世界, 向四面八方無限擴展, 遠遠超乎背負著沈重包袱﹑ 視野被 Walls, Gates, and Windows 所侷限﹑ 對於陌生事物不敢看/不敢聽/不敢說的大人們的想像。
問題不在於 linux 好不好學。 膽小的大人們, 並不需要自己學。 問題只在於大人們願不願意允許小朋友自我探索。 各位家長, 您願不願意像小 P 的媽媽一樣, 給您家裡的小朋友一個機會? 同時也允許他們牽著你顫抖的雙手, 勇敢地跨出微軟老大哥所設下的藩籬, 睜開眼睛看看窗外廣大的世界... 帶著空白隨身碟來 聽我演講 吧! (近期正好有彰師大寶山校區的活動: 第一次已結束; 第二次 日期異動: 改為 1/16 週六上午)
OpenOffice.org 市場佔有率: 落後國家偏好盜版; 領先國家集中歐洲 - Chao-Kuei's Notes | 資訊.人.權.貴 隨便記
OSTATIC 報導: 德國網站 www.webmasterpro.de 做出迄今最可能接近現實的 Office 軟體市場佔有率的估計。 在捷克﹑ 波蘭﹑ 德國三個國家, OpenOffice.org 的市佔率竟都超過 20%! 法國與義大利則緊追在後。 OO.o 的安裝普及率, 比許多人 (甚至比我們 -- 長期的自由軟體推廣者) 想像的都要高出許多。 他們的做法, 是用 javascript 來分析廿萬訪客廿多個國家瀏覽器所支援的字型 (fonts), 進而推斷出安裝了那一套 (或那幾套) Office。 格主進一步發現: OO.o 使用率最低的中國﹑ 土耳其﹑ 印度﹑ 俄國﹑ 烏克蘭, 這五個國家都在 美國 301 條款觀察名單 上面。 詳見文末表格。
其實這個數字對中國的意義不大 -- 中國安裝 MS Office 的比例並不特別高。 高達三成未偵測出來的人口, 用的到底是客製版 MS O﹑ 客製版的 OO.o 還是自己研發的 Office? 用的到底是合法 Office 還是盜版 Office? 這個統計並未呈現。
不過有一點很明顯的是: OO.o 安裝率同樣偏低 (而且 MS O 安裝率高) 的土印俄烏四國, 都被列在美國觀察盜版的名單內。 容我這麼說: 這些國家是 「自暴自棄的盜版者」, 明知道合法免費軟體的存在, 卻不改用, 寧可被 (特別) 301 牽著鼻子走。
反過來說, OO.o 安裝率高, 就一定不在 301 盜版觀察名單嗎? 並不盡然。 例如安裝率最高的捷克與波蘭, 也在觀察名單內。 也許正是因為被美國恐嚇怕了, 所以積極導入 OO.o? 也許可以稱這兩個國家為 「覺醒的盜版者」。 一兩年之後, 這兩個國家能否自 301 盜版觀察名單上除名? 令人期待。
然而很明顯的是: OO.o 安裝率最高的前十名, 都是歐洲國家。 包含先前在 「瀏覽器戰爭裡的宗教狂熱」 一文中提到的, 勇於警告民眾丟棄 IE 的 德國 與 法國, 以及先前 已將 odf 定為官方永久存檔格式的十八個國家 當中的許多國家。 報導中也提到: OO.o 的使用率, 與 firefox 的使用率成正相關。
在臺灣, 政府已將 odf 變成 國家標準 cns15251, 但卻遲未採取積極宣導行動。 在民間, 則已有許多 "具有 永續經營資訊政策" 的公司或單位, 也都全面導入 OO.o -- 包含聯經數位﹑ 宜蘭縣政府﹑ 慈濟﹑ 中鴻 (中鋼的子公司)﹑ 台糖等等。
如果大學自認為具有國際觀, 如果公司在乎與國際接軌, 如果臺灣關心歐洲的趨勢, 那就應該提出具體積極的 OO.o 推動策略。 如果資訊教授﹑ 資訊長﹑ 教育部電算中心主任與縣市網路中心的主任卻還堅持 冏性升級 MS Office 2007, 堅持要當 升級 Office 2007 的害群之馬, 又完全無視佔歐洲數國 20% 市場的 OO.o 的存在, 無視於臺灣百姓的需求.... 那麼身為大學/公司/國民的一份子, 您還能再繼續保持沈默嗎? 重點不是 "懂不懂技術", 而是 "關不關心貴校/貴公司/自己的國家"。 請把這些相關的文章推/噗/轉/印給沈默的教授與長官們吧。
ps. 也很期待熟悉 javascript 的朋友們寫個小程式分享給大家來分析臺灣 OO.o 的使用狀況呵。 特別請求: 把 Office 2007 與 Office 2003 分開來統計, 因為兩者的操作介面與內定存檔格式都完全不同, 兩者的差距大於 2003 與 OO.o 的差距。 也許大家會看到 2007 是比 OO.o 小眾還要更小的小眾。
附表: 各種 Office 軟體在各國的安裝比率 (表格中的數字為百分比)
301 國家 OO.o MS O iWork WP 特別觀察 China 0.2 68 0.1 0.2 觀察 Turkey 5 82 0.1 0.8 特別觀察 India 5 88 0.3 4.1 特別觀察 Russia 6 76 0.2 1.3 觀察 Ukraine 7 80 0.4 1.5 - Bulgaria 7 77 0.2 2.2 - Netherlands 8 88 1.7 0.9 觀察 Romania 8 67 0.3 0.5 觀察 Brazil 8 85 0.7 2 - UK 9 80 2.6 0.7 - US 9 75 3.3 3.7 - Australia 10 78 3.6 0.9 - Switzerland 11 85 3.4 1.2 特別觀察 Canada 11 79 3.4 4 觀察 Hungary 11 77 0.7 1.4 - Austria 12 85 1.8 2.2 - Luxembourg 12 81 3.7 0.7 - Sweden 13 68 1.8 0.2 - Belgium 14 85 1.9 1.1 - Denmark 14 79 2.5 1.1 觀察 Spain 15 80 1.9 1.5 觀察 Italy 18 81 1.5 0.9 - France 19 76 2.9 0.5 - Germany 21 72 1.4 2.7 觀察 Poland 22 68 0.3 1.4 觀察 Czech 22 76 0.1 1.3
濫用 Adobe Flash 的受害案例: 綠的傢俱不懂網頁行銷 - Chao-Kuei's Notes | 資訊.人.權.貴 隨便記
有一個商家 G 僱用一位黑衣小弟在店門口幫忙發商品 DM。 路人想跟他拿 DM 時, 他卻說: 「請先加入 AA 盟」 旁邊另一個黑衣小弟又暗示路人: 你也要加入 MM 幫。 如果路人拒絕兩位黑衣小弟其中任何一位, 一律拿不到 DM。 路人搖搖頭嘆嘆氣離開, 走到鄰近的 E 商家去消費。 看到 G 花錢僱這些傭兵在背後捅自己一刀, 任何人都會替 G 感到難過。
我就很替綠的傢俱感到難過。
過年期間想買一個小傢俱。 老婆偏好綠的傢俱。 上網搜尋 「台中 綠的傢俱」, 結果找到的卻是...
愛菲爾系統傢俱的幾家台中店。
但是請別誤會。 愛菲爾不是壞人; 愛菲爾只是恰巧撿到便宜﹑ 沒有任何惡意的鄰近 E 商家。
直接搜尋 「綠的傢俱」, 找到他們的網站, 看到右上角有一個 「銷售據點」, 猛點狂點, 就是看不見真正的銷售據點。
後來老婆發現: IE 可以看得見。 (用相機照的。 因為老婆比我會用 Windows; 但連她也不知道在 Windows 底下如何擷取畫面快照。)
這個網頁是誰設計的呢? 是一家叫做 M-W Design 的公司。 一點下去... Oh no, 用了一大堆 Adobe Flash... 下圖是該公司的簡介。
如果您也在 Linux 下, 用 firefox 看他們的簡介, 相信會和我一樣, 對他們公司的網頁 (而不是對他們公司的實際介紹) 印象深刻。 如果改用視障者的瀏覽器 w3m, 看到的則是這樣:
「視障者的瀏覽器? 那關我什麼事啊? 我們的客戶絕少視障者; 如果有, 也會由別人代勞找家具吧?」 事實正好相反: 我不是視障者, 但我要買東西時, 經常找搜尋引擎代勞; 而 搜尋引擎看網路世界, 恰恰就像視障者。 網站如果不懂得善待視障者, 就是不懂得善待搜尋引擎, 就是不懂得做網路行銷。 設計網頁時歧視視障者, 結果潛在客戶搜尋 「台中 綠的傢俱」 時, 出來的卻是別的商家, 這就是最血淋淋的教訓。 給老闆一個良心的建議: 請行銷人員研究一下什麼叫做 「搜尋引擎最佳化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但不要走火入魔), 然後讓略懂技術的行銷人員來主導網頁設計, 請資訊人員配合, 而不是讓資訊人員濫用最新最炫﹑ 華而不實的網頁, 來傷害行銷人員以及公司整體的業務。
這帖的重點不是要指責綠的傢俱。 在這個故事裡面, 綠的傢俱是受害者。 他們找到一家 flash 技術很強, 但卻完全不懂網路行銷, 甚至連 firefox 或 chrome 等等其他瀏覽器都不懂得測試 的公司, 來幫他們做網頁。
M-W Design 的作品, 傷害了客戶的網路行銷; 但就連他們自己, 其實也是盲目膜拜 Adobe Flash 心理 (與盲目膜拜微軟心理) 的受害者。 我相信他們無意如此傷害他們的客戶, 因為連他們自己的網頁也有一樣的問題。 不論是綠的傢俱或是 M-W Design, 濫用 Adobe Flash﹑ 不檢查其他瀏覽器的效果, 正是 燃燒了客戶與自己, 照亮了 Adobe 與微軟 。
醒醒吧, 濫用 Flash (甚至又拒絕非 IE 瀏覽器) 的網站。 Adobe 不會在乎貴站的行銷效果。 Adobe 不會在乎 貴站訪客的隱私與安全 (自己的影像與聲音曝光於全球)。 Adobe 只在乎它的市場佔有率。 當你和你客戶的利益, 與 Adobe 的利益相衝突的時候, 你還傻傻地期待它會誠實地提醒你要維護自己的權益嗎? 網站, 就是行銷工具。 網站, 就是貴站與 Adobe 爭奪訪客的戰場。 你當然無意與 Adobe 打仗; 但 Adobe 已經透過類似 M-W Design 這樣的廠商, 在挖你的牆腳。
格主在大學教電腦; 我完全不懂 Flash, 但我的網頁很容易被搜尋到。 請用 google 搜尋 「金玉其表」 或 「網頁行銷」, 聽聽真正有助於你行銷商品的意見。 (若用 yahoo 搜尋, 單用後者找不到; 不過正好也可看看: 前幾名有多少個網站濫用 flash?)
用微軟 MS Office 縮短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 教育部葬送弱勢與自身子弟教育機會 - Chao-Kuei's Notes | 資訊.人.權.貴 隨便記
教育部委託亞洲大學所辦理的 「縮短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 本來應該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活動; 但可能因為主事者不知道自由軟體的存在, 甚至不知道自己部裡所開發﹑ 極受歡迎的 ezgo7 的存在, 所以引起一些爭議, 同時也葬送了公務員自己的子弟開發數理化興趣與天份的大好教育機會。 邀請大家一起用自由軟體課程來申請, 讓主辦與承辦單位有機會用行動澄清大眾的疑慮。 (5 月 5 日截止)
部落客 "上鎖者" 指出: 官方所列出來的 (圖利廠商嫌疑的) 示範課程, 並不僅僅是一個範例而已。 根據 公文 的第三點: 「三、有關研習活動課程項目以公告為主, 請 貴校自行編印或採購,其研習教材及辦理成果將列為下年度補助之參據。」 言下之意, 若未採購課程指定的 (微軟) 軟體, 下年度可能就不補助了? 補充說明一下: (1) 呃... 這份公文其實是我轉寄給他的, 但我自己太混了, 居然沒仔細看到這點。 (2) 本來想將聯絡人資訊塗掉的, 不過這個 pdf 用到我沒購買的字型, 只有 acrobat 能正常讀取, 我沒時間再用畫面快照慢慢剪貼修改, 只好直接貼出來。 請大家不要騷擾聯絡人。 問題出在教育部的高層, 而不在他個人身上。 他 (以及他的子弟) 可能也都是高層溝通不良的受害者。
教育部所開發的 ezgo7 光碟, 在各地中小學大受歡迎。 我也將它裝在隨身碟上, 複製給志工團隊送到 史瓦濟蘭 與 迦納 (在該頁搜尋 slax), 用開機隨身碟實現 偏鄉教育宅急便﹑ 實現 更環保更道德的電腦捐贈。 教育部本部所開發的﹑ 這麼適合用於 「縮短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 的工具 ezgo7, 為什麼在中部辦公室所辦的活動當中, 甚至連一個選項都掛不上? 連提都不提? 到底是那一位承辦人把自己部裡開發的 ezgo7 丟到垃圾桶去了, 以至於 在 「數位落差」 的案子裡, 寫到 「採購」 這麼敏感的兩個字的時候, 都還是沒想到 ezgo7 的存在?
特別是在教育領域﹑ 特別是在數位落差領域, 就算是主張全面採用自由軟體都不為過。
自由軟體運動之父 Richard M. Stallman 曾說過:
"學校應該教給學生 「有益於社會整體的生活方式」 -- 像是自由軟體與資源回收。"
"學校最根本的任務, 是教育出好公民 -- 讓他們能夠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教學生使用自由軟體並參與社群, 是最好的公民課程。 這也讓學生看到 「公共服務」 (而非企業大亨) 的典範。"如果談公民教育和道德倫理太遙遠, 那麼就談談教育部內部人員的切身利害關係吧。 MIT 媒體實驗室的主持人 Nicholas Negroponte 教授 也曾說過:
"最可悲卻也最常見到的是, 小學生在電腦課堂上學 Word, Excel, 與 PowerPoint。"
"我認為這根本是在造孽。 小孩子應該創作﹑ 溝通﹑ 探索﹑ 分享, 而不是學習辦公軟體。"請教育部的長官們看一下 「讓數位高牆倒下吧」 最前面十來張畫面快照。 因為大人們對於 Office 的迷戀 (腦中突然響起 "I want nobody nobody but you...") 讓 教育部員工自己的子弟失去了多少數/理/化/美/音/工/天文/電子/設計/... 的教育機會呢? 教育部如果願意替自己員工的子弟前程著想, 請辦一個內部研習, 我很樂意分享用電腦學習數理化﹑ 激發數理化興趣和天份的教學經驗給任何中學生﹑ 大學生﹑ 留學生。 特別是分享給教育部公務員的子弟們。 如果他們的父母兄姊不排斥這種可能性﹑ 願意積極促成的話。
有鑑於此, 朝陽科大 (因為接受教育部科技與社會 (STS) 計畫而成立的) 「資訊與社會實驗室」 將以自由軟體的內容提出申請, 挑戰官方的示範課程。 請見 朝陽團隊的計畫書。 呼籲各大學推廣自由軟體的團隊一起提出申請, 並同樣公開貴團隊計畫 (採用 ezgo7 尤佳), 也在此處留下網址。 申請此計畫的所有自由軟體團隊, 最後的錄取率有多少? 這將會是一個有趣的 「社會實驗」 及新聞議題 -- 亞大所邀請的評審們需要面對社會公評的新聞議題。 我們給教育部中辦及亞大一個機會, 用行動澄清: 「這是誤會啦! 沒有任何利益團體或共犯結構; 純粹只是教育部內部溝通不良。」 我們不只要 「縮短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 也要藉這個實驗協助教育部消弭內部的溝通落差, 順便幫助教育部員工的子弟們不要輸在數理化的起跑點上。
消費者觀點看 (百億?!) 雲端運算: 何不實驗性地導入 wiki 取代微軟 Office 文書軟體? - Chao-Kuei's Notes | 資訊.人.權.貴 隨便記
報載政府將投入百億, 大力推動雲端產業。 但是雲端的好處之一, 不正是省錢嗎? 為什麼需要政府投入百億? 如何能夠產生兆元產值? (一兆元到底從誰的荷包裡掏出來的?) 身為消費者, 如何理解﹑ 選擇令人困惑的雲端運算 (cloud computing) 相關的產品與服務? 更退一步, 本公司/本校/本組織真的需要雲端產品與服務嗎? 可不可以繼續用舊的方式運作呢? 本文推薦消費大眾看看資源有限﹑ 具有高度的消費者自主意識的社區大學, 也許他們導入免費或低成本的 wiki 取代部分文書處理及網頁製作工作的經驗, 值得大家參考, 作為貴單位謹慎邁向雲端的第一小步實驗。 您會發現: 透明化﹑ 民主化﹑ 機動化等等, 企業組織需要面對的這些 工作文化改變, 是迎接雲端最大的挑戰。 在企業組織能夠接納這些 工作文化改變 之前, 貿然投入重金採購軟體硬體, 恐怕沒有實質意義。
第一個最重要的體認: 廠商的立場與我們的利益未必完全契合。 無可厚非地, 資訊廠商最優先的考量是他們的商機, 而不是對消費者工作效率的真實助益。 這與消費者的利益可能有交集, 也可能有衝突。 當然, 這個張力存在於任何市場; 不過資訊消費市場受到專業性﹑ 新穎性﹑ 媒體的吹捧等因素影響, 較諸其他產業, 這裡的廠商更有機會用高深的術語誤導消費者。 最極端的情況下, 甚至可能是整個產業當中的許多廠商聯手起來欺騙消費者。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把一個明明是用來拑制消費者權利的 「遙控數位枷鎖」 技術, 硬是命名為很好聽的 "數位權利管理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甚至連部分資訊教授都甘願拋棄學術尊嚴與教育良知, 甘願加入共犯結構, 對於 「DRM 演算法違背學理﹑ 必被攻破」 的事實避而不談。
「但是有政府替雲端廠商背書耶...?」 別忘了, 我們的政府, 連面對教育應用時, 所採取的, 都是產值觀點, 而不是教育觀點。 再講白一點, 政府最在乎的是能夠幫雲端廠商賺多少錢, 作為它的業績, 而不是能幫雲端消費者提高多少工作效益。 (忽然想起 大學鼓勵學生考 Office 證照, 這種 「數字績效重於大眾利益」 的著眼點, 跟政府替雲端背書的想法, 也很一致。)
當然, 雲端運算可能確實有其優點; 而資訊廠商也並不全都是刻意欺暪消費者的壞人。 因此第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 參與通信論譠, 或至少稍微瀏覽, 聽聽其他消費者的心得﹑ 經驗﹑ 推薦。
第二個重要的體認: 導入任何新技術時, 應避免被炫麗/花俏/流行/新穎/高深等等行銷手法矇蔽。 真正值得問的是: (1) 有什麼明顯具體的利益? (2) 有沒有不良的副作用? 對企業/組織既有的文化會不會造成什麼衝擊? 例如: 導入 Office 2007 (與即將出現的 Office 2010), 較諸舊的 Office, 在生產力上面並沒有帶來具體明顯的好處, 但卻造成 docx/xlsx/pptx 格式的流竄, 傷害企業/組織的檔案永久保存。 新, 不見得好; 已付費, 不見得就非得 升級 不可。 另外一個例子更明顯地是: 「導入新技術, 直接傷害初衷」 -- 濫用 Adobe Flash, 傷害網路行銷的初衷。 再例如 為了金玉其表 而導入微軟某些技術, 會造成 網站自殘, 這些都是導入新技術得不償失的例子。
雲端運算最常被提到的優點之一, 就是省錢。 如果廠商所推銷的雲端方案並不便宜, 你就應該小心這是不是掛羊頭賣狗肉。 也呼籲廠商將您的產品用白話文解釋給客戶聽; 明明與雲端無關的產品, 明明就沒有雲端省錢的好處, 明明就是貴得有價值的其他產品, 請不要濫用雲端一詞, 在有知識的消費者面前自曝其短。
另外一個常提到的優點, 就是省事。 將資料與工具都交給資訊廠商代管, 把備份﹑ 安裝﹑ 維護﹑ 防毒﹑ 升級﹑ ... 等等煩惱都丟給資訊廠商; 自己就省下這些麻煩。
相對地, 這也表示資訊廠商手中握有你的一切資訊 -- 包含企業/組織的機密與員工的隱私。 「你信任這家資訊廠商嗎?」 這是導入雲端之前必須問的問題。 很有趣也很弔詭的是: 如果你所選擇的廠商是市場的龍頭, 那麼它有較高的可能性會濫用你的機密與隱私; 如果你所選擇的廠商是小咖, 那麼它有較高的動機不濫用你的機密與隱私。 容我省略完整的分析; 不過微軟壟斷市場之後便逐步侵犯消費者隱私, 從幾年前的秘密回報到現在的公開將 盜版警察派駐你家, 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歷史教訓。 但是雲端運算的 「壟斷助長侵犯隱私」 還多了一個原因, 大致上類似 facebook 踐踏用戶隱私 的發展。 或許就如 "信任 facebook?" 一文所說, 到最後唯有放棄對於機密和隱私的幻想, 才能真正完整擁抱雲端運算的好處。 [除非是... 正在實驗當中的技術, 採用 homomorphic encryption 達到 "幫我算; 但秘密不給你看" 的效果。 不過離商品化恐怕還有一大段距離。]
稍微澄清一下: 本文刻意避開專業術語, 做了一些簡化。 以上談的, 主要是針對 public cloud 類型的 SaaS 服務。 這種組合最能凸顯雲端運算優缺點。 筆者認為其他的排列組合 (community cloud﹑ hybrid cloud﹑ private cloud 乘以 PaaS﹑ IaaS 等等) 或者可以用既有技術與概念落實, 或者必須面對 public cloud 相同的挑戰, 或者對開發者比起對終端消費者更具意義, 或者是沒有實質優點的行銷煙幕彈。 其中也許有某些組合適合貴單位; 但對於本文的論點並沒有特別的幫助。
回到主題。 辦公軟體是雲端化實驗當中, 最簡單易懂﹑ 明顯可感受雲端運算的優缺點﹑ 最可進可退的部分。 又適逢 .doc 檔案格式面臨痛苦改變的雙叉路口: Office 軟體與存檔格式該不該升級? 「不改變」 當然是一個最輕鬆單純的選擇; 如果要升級, 到底應該升級成 微軟獨家專利的 .docx 還是應該升級成 國家標準 且 國際接軌 的 .odt? 若一旦決定要改變, 那麼 (不論是雲端 Office﹑ OpenOffice.org﹑ 或是微軟 Office) 同樣需要投入教育訓練資源, 何不嘗試最有趣﹑ 已具有現成驚豔成效範例的一條路 (下詳): 趁機小規模﹑ 實驗性地導入免費﹑ 符合 web 2.0 趨勢的雲端辦公軟體?
可是, 等等... google doc 不就是最現成﹑ 最成熟﹑ 最多人在用的免費雲端辦公軟體嗎? 如果你信任大廠, 那麼將 google doc 導入企業/組織, 可以是最簡單﹑ 最低成本的雲端實驗。 如果你像筆者一樣, 認為自主性很重要, 不願意把一切都交給 google, 則可能會先自己架設 wiki -- 實質上等於是 private cloud 的效果, 只是規模﹑ 功能﹑ 成本都小很多。 將來可以朝 community cloud 的方向發展, 與其他友善的企業/組織分享功能及分攤維護成本。 維基百科採用自由免費的 mediawiki 技術, 它沒有花俏的排版與擾人的 flash, 卻有令人羨慕的超高流量。 這個靠著 web 2.0 現象自然成就 SEO (搜尋引擎最佳化)﹑ 跨越國界﹑ 已進行多年的雲端實驗, 正是 「wiki 作為雲端」 最令人驚豔的成功範例! 將來要如果真的將辦公軟體之外的系統也搬上雲端, 也可以搜尋 open source 的雲端解決方案。 順帶一提: 在雲端的情境裡, 開放原始碼/自由軟體對於 private cloud 或 community cloud 的意義遠大於它對於 public cloud 的意義 -- 原始碼在你自己手中, 而不是在資訊廠商手中, 你才有機會發揮對它的自主性。 這也是 wiki 方案優於 google doc 方案的重要考量之一。
當然, 導入任何花錢或不花錢的雲端技術, 都要面臨一個最重大的企業組織文化挑戰: 透明化。 先前所謂 「放棄對於機密和隱私的幻想」 也就是認真面對企業組透明化的趨勢。 有那些文字/試算表/簡報文件, 可以攤在陽光下, 不怕所有員工乃至競爭對手知道? 不如就試著把這些部分文件先放上雲端辦公軟體。
當貴單位開始用 wiki (或 google doc) 之後, 會發現: 把辦公軟體移往雲端 (不論是 public cloud 或 private cloud), 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 web 2.0 的運作模式, 降低員工之間溝通的時間成本, 大大提升溝通的效率。 我和好幾組學生 約每週開會時間, 或和導生 約吃飯的日期, 或和研究生共筆論文, 或 籌備研討會, 都是用 wiki。 這比用 e-mail 方便有效多了。 落後許多成功的網路社群十餘年, 在大學教書的我, 終於開始理解 wiki 對於提升團隊合作生產力的驚人放大效果。 當然, 除了上述的透明化之外, 你也必須接受民主化的工作文化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 wiki 技術背後的商業行銷推力, 遠小於雲端技術背後的商業行銷推力, 所以你從來沒認真想過要導入這麼棒的東西。
雲端運算是不是過度炒作的議題? 請參考一些部分質疑部分肯定的文章: 「雲端運算是趨勢是噱頭抑或是一場騙局?」; 英文: 1, 2, 3, 4, 5, 6。 筆者相信雲端運算的某些形式/某些排列組合, 確實有其優點; 但它所帶來的自主權挑戰及工作形態與文化改變的挑戰, 卻經常被淹沒在利益團體 ( 「百億雲端」 呼聲, 相信產官學界都有人參與) 強大的行銷煙火聲當中, 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任何一位負責任的資訊人員, 在替公司組織導入昂貴 (昂貴? 這就有問題了) 的雲端商品之前, 當然都應該 實驗性地先以免費或成本低廉的 wiki 來部分取代 MS Word 與 Frontpage, 以便在花大錢之前, 先確認公司組織有能力適應透明化﹑ 民主化﹑ 機動化的 雲端工作新文化。 如果貴單位連最單純﹑ 最常用﹑ 最具代表性的雲端應用 -- 以 wiki 取代文書處理 -- 都無法有效地發揮其長處, 就急著要大舉導入無人理解的複雜雲端機制, 從採購到教育訓練都大量投資, 那麼這將不只勞民傷財, 恐怕還是弊多於利。 資源有限﹑ 已成功善用 wiki 的 社區大學 vs 「不在乎將要花學校多少錢﹑ 與自封的雲端廠商關係密切」 的資訊科系教授, 誰比較像是可以教你省錢成事的消費者? 誰比較像是廠商的特約推銷員? 到底何者更值得貴單位邀請前往分享心得? 那就要看貴單位是否具有高度的消費者自主意識﹑ 貴單位的資訊人員到底是忠於貴單位還是忠於軟硬體廠商了。
ps 1. 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 因為標榜 「不會獨厚或屏除任何企業或產品」 的本校電算中心, 即將舉辦 「最新雲端運算應用」 研討會。 (為什麼從標題到開放下載的講義, 都讓我嗅到濃濃的行銷文宣而不是傳授知識與解惑的味道?) 這個研討會籌備之初, 我曾建議找社區大學來分享 wiki 經驗, 不過沒有得到電算中心回應。 如果是合作開發新市場, 那麼資源豐富﹑ 重視廠商合作關係遠勝於 NPO 關係的大學, 偏好找廠商合作, 這很可以理解。 不過只找單一廠商, 而且找的廠商竟是微軟而不是經營雲端已久的 google, 就很令人感到納悶。 (被問到 "雲端廠商", 就連英文老師第一個想到的都是 google 而不是微軟, 為什麼電算中心會沒想到 google?) 但是等一下... 這 這次朝陽科大的角色可是 出錢的消費者, 而不是與廠商一起賺錢的合作夥伴! 應該優先多聽聽消費者而不是廠商的聲音﹑ 然後應該貨比三家才對, 不是嗎? 我領的是朝陽的薪水, 掛的是資訊的專業招牌, 對於未來可能深遠影響學校機密/隱私/透明化/開銷的重大技術採購案的預備動作, 當然有義務要提出一些建議。 當軟體大廠與付我薪水的學校之間可能有利益衝突時, 我當然毫不避諱地選邊站; 為了僱主的利益, 當然毫不避諱地根據事實大聲提出 「可能會導致屏除特定企業或產品」 的觀點。 我完全無意保持電算中心那樣的 「客觀公正超然立場」。
ps 2. 已將文章網址寄給校長及全院資訊教授 -- 領朝陽薪水而不是領微軟薪水 的長官與專業教授們。 很有興趣瞭解大家的立場是否都和電算中心一樣 「客觀公正超然」。
ps 3. [5/20 補充] 今天電算中心舉辦的 「Web 2.0 與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演講, 算是對於我所主張的 「wiki 取代 office」 的擦棒球回應。 講者東海大學圖書館館長朱延平教授, 也認為所謂雲端, 其實不過就是諸多既有技術的行銷包裝而已。 他也順帶提到: 會用電腦的人, 多已改用 firefox -- 就像我 先前報導的國外趨勢一樣。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零元授權費, 全部換正版! 年收五億企業五成確定自由軟體比較好 - Chao-Kuei's Notes | 資訊.人.權.貴 隨便記
一年一度從不間斷的 BSA 反盜版活動 又開始了。 自由軟體推廣人士當然也要藉這個機會告訴企業主: 就像五成的國際大企業和許多政府一樣, 不必花大錢, 零元授權費, 您也可以全部換正版!
首先談一個老掉牙的問題。 自由軟體有保障嗎? 當然沒有! 就跟您花大錢買來的軟體一模一樣, 除非您另外購買服務, 否則兩者都一樣, 一點服務保障都沒有。
$$$ 人員訓練 保養維護 法律責任 惡意監控 正版專屬軟體 囧rz 囧rz 囧rz :-) ? 盜版 (必為專屬軟體) :-) 囧rz 囧rz 囧rz ? 自由軟體 (必為正版) :-) 囧rz 囧rz :-) :-) 不論你用正版專屬軟體﹑ 盜版專屬軟體, 或是自由軟體 (必為正版), 人員訓練和保養維護一樣都要另外花錢。 我認為自由軟體即使在這兩方面, 長遠看來也比專屬軟體省錢。 不過這些細節孰優孰劣可以另一篇再來辯論。 今天要談的是差異最明顯的部分: 授權費和法律責任。 授權費買到的並不是服務; 授權費買到的不過是 "不會被告" 的法律保障而已。 (如果你付足額的話啦; 如果沒付足額, 一樣會被告, 這點 BSA 解釋得比我還清楚。 網咖/商旅/社大/電腦班/...今年請特別注意) 微軟對您中毒當機的系統, 可曾負過任何責任? 請認真讀一下授權聲明, 請不要自作多情。 或者至少讀一下這篇替您做的摘要: 「花錢真的是大爺嗎? 看收錢的人是微軟或小販而定吧」 。 再換一個方式來說: 正版專屬軟體與盜版專屬軟體之間, 唯一的差別就是: 要不要花錢買法律保障? 人員訓練和保養維護的成本並沒有顯著差異。 如果買正版真的可以得到較好的服務, 那麼 BSA 勸大家用正版時, 又何必脅之以法? 單純動之以利, 與客戶維持良好關係, 不是更合理嗎?
那麼企業身為資訊科技消費者, 面對 「既免授權費又一樣有法律保障」 的自由軟體, 何苦不給自己一個機會?
「可是大家都在用...」 沒錯, 有些人的選擇並不是基於理智分析, 而是基於追隨群眾。 「如果大家都選擇當冤大頭, 那麼我選擇當冤大頭也一定不會有錯。」 當然, 選擇追隨大眾當冤大頭, 就算錯了, 也有很多人一起陪葬, 看似蠻安心的選擇。 只是要小心別追隨錯人了。 (例如 「升級 Office 2007」 可能會追隨到比小眾還小眾的小眾。 請搜尋。) 您可以指著 科立爾數位科技、趨勢科技 等等微軟的夥伴作為榜樣, 說他們就是 "大家" (如果還有其他說服力更強的非資訊業案主, 應該會在廣告中列出來吧?) 您也可以把頭伸出沙坑, 看看外面的世界, 看看真正的 "大家" -- 國際級的企業大贏家。 國際企業大贏家是否和您一樣選擇當冤大頭?
ITWorld 報導: 國際級大企業全面擁抱自由軟體。 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Accenture 電話訪談英國﹑ 美國﹑ 愛爾蘭共 300 家年收入超過 5 億美元的企業, 發現其中五成全力導入自由軟體; 近三成正在實驗導入。 約三分之二的企業, 內部有明確的 「自由軟體導入策略」 文件; 其餘三分之一正在規畫導入策略。 (猜想大概比我們的 「永續經營的資訊政策」 宣言 要更積極。)
如果貴公司的資訊人員告訴您導入自由軟體有困難, 那麼現在您就知道為什麼貴公司無法與營收五億元的公司平起平坐了 :-) 也應該重新思考: 您的資訊人員領您的薪水; 但到底是在替誰服務? 「面對 BSA 日益嚴格的抓盜版威脅與導入自由軟體的可能性, 資訊人員的態度, 將決定一個公司會變成大贏家還是冤大頭。」 這樣的說法雖然有點誇張, 但可能有好幾分真實性。
「那麼世界其他地方呢? 臺灣呢? 中小企業呢?」 請搜尋 「OO.o 市佔率」 詳見我的另文回答這些問題。 也請見 google trends 的搜尋比較。 雖然媒體只報導聯經數位和宜蘭縣政府, 但其實慈濟﹑ 中鴻 (中鋼的子公司)﹑ 台糖等等公司, 也都已經導入; 筆者身邊的小公司小單位, 部分導入 firefox 與 OO.o 的, 更是不計其數。 那麼為什麼很少聽到企業改用自由軟體的新聞和廣告呢? 試想: 如果貴公司已完成 80% 導入, 您敢站出來大聲宣傳嗎? 90% 呢? 95% 呢?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所擬的 「永續經營的資訊政策」 宣言, 不敢太激進, 不然就沒人敢簽了 :-) 其實大家都默默地在改用自由軟體; 只是很少人敢跳出來大聲張揚。 電視雜誌廣告的 "大家" 和真實世界的 "大家" 傻傻分不清, 跟錯 "大家" 的企業, 幾年後恐怕就沒人一起陪葬了。
去年已經勸您改用正版, 不知您當時是否已經開始規畫了呢? 邁向自由, 不是一蹴可及的, 必須穩健走 -- 先全面導入 firefox 與 OO.o 等等 跨平臺軟體。 至於更換作業系統的問題... 容我幫 BSA 及微軟廣告一下 Windows 7: 別心存僥倖, Windows 7 盜版警察已常駐你家。 它可以善意提醒你換正版, 當然也有能力直接回報微軟 (雖然目前並沒有)。 (這就是上表當中所說的 「惡意監控」; 也請搜尋 「遙控數位枷鎖」; 不過並非所有專屬軟體都有這個問題, 所以表格上打問號。) 即使貴公司已經部分導入自由軟體, 今年也應該先把正版 Windows 授權購足; 作業系統的問題, 如果一時無法處理, 可以等到明後年。 至於一年拖過一年的公司, 未來我也會追隨著 BSA 的腳步, 一年又一年地提醒您: 今年還是堅持不改用 firefox 與 OO.o 嗎? 年復一年地被 BSA 恐嚇, 還是付出
真心現金永不悔嗎?今年智財局把宣導標題設為 「中小企業應重視合法使用授權軟體(含自由軟體)說明會」, 不再完全被 BSA 綁架, 已是一大進步, 值得肯定。 但據聽過的朋友說, 主要在談自由軟體授權的法律條文。 我們諒解智財局背後的強大壓力, 以至於只是行禮如儀地提到自由軟體, 而不是像 印尼政府 一樣自己認真開始導入 OO.o 與 ODF。 其實繁瑣的法律條文完全不是重點, 也無助於導入。 老闆自己和子女一起改用自由軟體, 並與員工溝通, 給予足夠的動機, 才是導入自由軟體的成功關鍵。 如果您的員工抗拒, 可以邀請我去貴公司演講。
讓我用一張圖來說明導入﹑ 給予動機的重點。 許多人看不見圖中的藍色部分 ("Linux 做得到, 而 Windows 做不到的事"), 甚至無法想像更無法相信 「管電腦可以像管電視一樣簡單」 (透過 隨身碟開機 技術; 也請見 英文文章), 也不知道大人在堅持用微軟產品的同時, 葬送了自身子弟數理化美音工天文地理教育機會。 許多人不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子女有能力擺脫微軟。 那是因為他們沒看過 小學三年級的 Linux 玩家。 也許我所蒐集的這些案例與資訊, 有助於讓貴公司的員工把頭從沙坑裡伸出來, 有助於停止貴公司的員工對自己子女的教育自暴自棄。 也許我所蒐集的這些故事, 有助於幫助貴公司學習國際企業, 跟上國際趨勢, 全部換正版 -- 換用合法免費的自由軟體。
品牌忠誠 套牢 肥羊臺灣 - Chao-Kuei's Notes | 資訊.人.權.貴 隨便記
最近接連看到 「蘋果 維修站」 事件﹑ 「iPhone 送保護套」 事件﹑ 「UNIQLO 最貴」 事件, 讓我再次想起 「windows 優惠 拉鋸戰」 事件。 當一個國家的民眾具有 "高品牌忠誠度" 的習性或傾向時, 他們就註定要成為國際大廠眼中永遠的肥羊。
詳情請用上述詞組 google 搜尋; 以下簡單摘要一下這四件事:
- 蘋果公司在臺灣沒有維修站; 負責維修臺灣 iPhone 的, 是新加坡。
- iPhone 收訊不良問題, 蘋果全球送保護套, 獨漏臺灣。 [2010/10/24 補充: 跟臺灣同病相憐的還有巴西跟南非] 電信三雄自行吸收額外的成本。 (但是賠本的生意沒人做。 他們手中的羊毛從那裡來?)
- 日本平價服飾 UNIQLO, 中港日臺上市, 就是在臺灣賣最貴。
- Windows 7 在世界各國有許多優惠方案; 但在臺灣就是沒有。
為什麼國際大廠都吃定臺灣是一隻不會反抗的肥羊? 因為許多臺灣人有高品牌忠誠度。
高度忠誠於一個品牌, 你就不在乎這個品牌的價格有多高。
高度忠誠於一個品牌, 你就可以原諒它所有的小瑕疵。
高度忠誠於一個品牌, 你會把它所有的大問題都解釋為小瑕疵 (所以全部都可以原諒)。
高度忠誠於一個品牌, 你會免費替它宣傳, 甚至到了 「網站 自殘」 之類, 犧牲自己人氣也在所不惜的地步。
高度忠誠於一個品牌, 你會信服於這個品牌的代言人 -- 可能是它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或下游廠商, 例如堅持電腦搭售 MS Windows 的商家 -- 所提出的每一個辯駁。
高度忠誠於一個品牌, 當他人在討論競爭產品或替代方案客觀優劣事實的時候, 你會完全聽不見競爭產品或替代方案的優點, 也完全聽不見自己所死忠品牌的缺點。[11/21 新增] 一份因訴訟而曝光的文件顯示: Dell 電腦在 2003 年至 2005 年間出貨的產品有瑕疵。 Dell 將客戶分為 「可能會改買別家」、 「可能會降低採購量」、 「不滿意, 但還是繼續購買 Dell」 各個等級。 你猜 Dell 優先處理那些客戶? 把那些客戶擺在最後?
答對了。 全然的品牌忠誠度, 換得的是全然被奴役的實質後果。
高度忠誠於一個品牌, 讓一位消費者 (例如連「大學校長」也都...) 完全沒有談判的 「籌碼」。
嗯, 應該說, 高度忠誠於一個品牌, 讓一位消費者完全沒有談判的 意志。
嗯, 應該這樣說: 高度忠誠於一個品牌, 讓一位消費者完全沒有談判的 意念。
"什麼談判?" 忠誠的消費者不認為有任何談判的需求。 這個品牌已是他生命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談判? 哦, 當然! 要跟品牌的敵手談判。" 當別人提起 "談判", 他思索的是: "如何為我所愛護的品牌辯護, 如何與對手品牌的支持者談判?" 他從來無法想像: 談判的對象可以是﹑ 應該是 自己所支持的品牌。 他從來無法想像: 身為品牌支持者, 其實他有能力以出走作為談判的籌碼, 促使這個品牌更加進步。 (例如 「談論 windows 隨身碟開機」) 古代的奴隸從來無法想像: 他有能力以出走作為談判的籌碼, 促使主人提供更優沃的工作條件。 兩者的心態﹑ 作為﹑ 下場, 是不是很相似呢? 事實上相較之下, 我們更不忍苛責奴隸, 因為接受奴役, 並不是他的天性, 而是出於被迫﹑ 出於不得已; 但品牌高度忠誠者卻是心甘情願地為品牌付出, 欣然地接受品牌把他當做次等國際公民。 他甚至英勇捍衛品牌, 回擊任何膽敢批評品牌的路人, 即便路人所提出的客觀事實的確是品牌可以改進﹑ 應該改進的地方, 即便路人看出品牌正在吃忠誠者的豆腐﹑ 佔忠誠者的便宜。 (例如 「網站 自殘」)當然, 高度忠誠的消費者, 可能從來就不認為 "追求進步" 是這個品牌應該要對他盡的義務。 相反地, 他甚至可能認為身為一位高度忠誠的消費者, "勸說他人支持這個品牌" 是自己應該要對品牌盡的義務。 當這個品牌佔領臺灣市場的時候, 他會變成這個品牌在臺灣所建立的殖民地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且他會繼續替它拓展殖民地 --
他不只在刷卡付現的時候投它一票,
在向親朋好友展示它的產品時投它一票,
他也在網上論譠討論的時候, 以自己的判斷力和聲譽作為代價, 慷慨激昂地投它一票,
他甚至可能在公共採購的場合, 掏出別人的錢, 一次投它幾百票, 甚至幾十萬票。
[別告訴我學校機關政府採購案不允許圖利廠商。 採購案不允許圖利小廠商; 但如果你圖利的對象是微軟, 那就不在此限。 如果怕新鮮, 舊版 Office 明明還可以用; 如果愛嘗鮮, 最新版的 OpenOffice.org 明明不用錢而且支援國家標準 「CNS15251」; 至於 新版的 docx 則有專利地雷疑慮; 但眼前卻有一些決意要 「升級 Office」 2007 或 Office 2010 的電算中心主任或公務員。 你可曾聽說那一位曾經事前先認真用心地評估比較過? 你可曾聽說有誰因為盲目升級﹑ 圖利廠商而被調查過?]當全國許多人都變成了這個品牌的高度忠誠消費者的時候, 這個品牌就不必再用心於改善品質﹑ 降低價格了。 因為這個品牌簡直就變成了一種不可褻瀆的宗教, 連社會當中最應該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也都完全噤聲﹑ 完全失去了客觀檢討該品牌品質和要求改善的能力。 例如 「瀏覽器」 的 「安全問題」。 至此, 肥羊, 已經完完全全地被套牢﹑ 伏伏貼貼地被宰割﹑ 徹徹底底地被 「征服」 了。 (「大學校長」 版) [老師, 音樂... 請!]
* * * * *
各種產品透過媒體甚至政府的力量 (例如 「百億 雲端」) 強力行銷﹑ 導致消費者一片瘋狂搶購, 最近這樣的現象很普遍。 在這個時候, 很高興看到主流媒體開始拿其他國家的市場來做比較﹑ 開始檢視臺灣人是不是一直在當肥羊。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並不是要叫所有人全面扺制這幾個品牌的所有產品。 (事實上我也買過微軟的產品 -- 買電腦的時候就被迫中獎了啊。)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是請臺灣人思考 「輿論」 作為 「市場機制」 一部分的可能性。 批評 "你所支持的品牌" 的輿論當中, 其中有很多其實可以拿來當做 "幫助你向品牌提出談判籌碼" 的力量, 而不應只被視為 "否定你的選擇" 的敵人。 支持者學會降低品牌忠誠度, 學會拿品牌競爭對手的優點, 回過頭來要求品牌大廠改進, 這對所有人都有利 -- 不只可以提升支持者自己的權益, 就連品牌大廠也因為懂得從善如流而更能真正保有品質與形象競爭力。 當越多臺灣人懂得客觀比較﹑ 懂得降低品牌忠誠度﹑ 懂得經常選購廿一世紀長尾市場 (the long tail) 尾端各種不同小品牌商品的時候, 臺灣的消費者也許就可以不再是國際消費市場上的次等公民﹑ 不再是 "被拔了好幾層毛皮卻還傻傻分不清誰才是談判對象" 的可憐肥羊了。
155萬元大學校園合約的附贈品 docx, 以及它所造成的電算中心主任與資訊教授溝通困難 - Chao-Kuei's Notes | 資訊.人.權.貴 隨便記
微軟 Office 2007 與 Office 2010 的預設檔案格式 docx/xlsx/pptx 暗藏 專利地雷 與 DRM, 傷害大學自身數位文件的自主永久保存、 置大學於法律險境、 讓大學成為新版 Office 盜版的推手、 成為協助 BSA 用新版 Office 迫害企業的幫凶, 對大學的聲譽傷害極大 -- 在資訊應用能力及社會義務良知兩個面向的聲譽都受到傷害。 即便如此, 想要把大學從這個自我殘害的共犯結構當中拔出來, 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155萬元大學校園合約的免費贈品 docx, 威力強大, 讓電算中心主任與資訊教授之間的溝通, 困難重重。 「當微軟與僱主的利益互相衝突時, 你維護誰的利益?」 對於這樣基本的職業倫理問題, 被問了三次以上的大學電算中心主任, 甚至無法回答。
[照片: BSA 表示「員工用盜版, 老闆不知道就無罪」 這是錯誤的觀念。]
去年四月間, 因為向學校建議 永續經營的資訊政策, 與電算中心及幾位校級長官有一些對話。 這是其中我談論 Office 2007 與 docx 的一封 mail:
From ckhung@cyut.edu.tw Thu Apr 22 14:18:17 2010 Date: Thu, 22 Apr 2010 14:18:17 +0800 Subject: Re: 永續經營資訊政策討論會議--電腦開機順序 [... 較不相關部分已刪除 ...] 進入 Windows OS 之後, 「如果隨身碟上有一個 doc 檔, 那麼當你去點它的時候, 會用那一套辦公軟體開啟?」 1. Office 2007 (可開任何格式; 預設存檔格式為 docx) 2. Office 2003 (可開任何格式; 預設存檔格式為 doc) 3. OpenOffice (可開任何格式; 預設存檔格式為 odt) 我的建議是 (3); 但如果是 (2) 也很有道理, 畢竟那是多數。 那是現狀。 像副校長這樣的一般使用者, (2) 才是最有意義的選擇。 至於如果是 (1), 我們就必須回答一個問題: (1) 與 (3) 都是小眾; 同樣是重大改變, 為什麼電算中心從 (2) 改成 (3), 有很大的困難, 需要非常審慎地作實驗; 但從 (2) 改成 (1), 卻完全不經過討論就直接進行, 導致學生用過之後, 檔案就存成 docx, 然後強迫他人升級? 這個問題我將在部落格上討論; 本校應該要有很明確的原則﹑ 依據。 我相信這個原則﹑ 依據, 一定能夠符合主任親口說過的話: > 在這開放且自由的大學環境裡,師生們的自由意識與選擇, > 本中心皆給予尊重,不會獨厚或屏除任何企業或產品。 同樣是改變, 為何從微軟舊版改到微軟新版, 不必思考; 但從微軟舊版改到 OO.o, 就困難重重? 很遺憾朝貴表達能力有問題, 這一點一直無法跟主任溝通清楚, 經過多次的 mail, 與一整個中午的會議, 還是沒有聽見主任對這個問題的明確答覆。 也許這就是我一直誤會主任獨厚微軟的原因? 又, 順便一提: 請用 google 或 yahoo 搜尋 「TQC office 證照」, 或者只搜尋 「TQC office」 也可以。 都會找到我的一兩篇文章, 及刊於中研院等處的轉載。 從輿論及社會的角度來看, 開設 TQC office, 恐怕是恥辱多於榮譽。 如果學校因為開這門課而讓 Office 2007 變成預設工具, 造成 docx 流竄, 那麼這是我們的負債, 而不是資產。這一封談論更原則性的問題:
From ckhung@cyut.edu.tw Fri Apr 23 05:55:26 2010 Date: Fri, 23 Apr 2010 05:55:26 +0800 Subject: Re: 電腦開機順序, 將在 4 月 26 日之前改為自由選擇 最後, 我想回來談談更大的問題。 > 在這開放且自由的大學環境裡,師生們的自由意識與選擇, > 本中心皆給予尊重,不會獨厚或屏除任何企業或產品。 如果今天主任領的既不是微軟的薪水, ***也不是朝陽的薪水***, 如果今天說這話的, 是第三方的一個社會公正人士, 那麼這或許是一個合理的說法。 但是當微軟踐踏朝陽﹑ 綁架朝陽﹑ 每年吃掉朝陽那麼多經費的時候, 領朝陽薪水的人, 卻堅持保持 「中立」, 堅持不願意選邊站, 這很難向朝陽交代。 這很難向付薪水給我們的學生交代。 師生的自由意識與選擇, 當然應該要 「給予尊重」; 但電算中心能不能有一些 「鼓勵師生認識並且做出有利於朝陽選擇」 的積極作為呢? 能不能看在薪水的份上, 改以 「有利朝陽」 取代 「不會獨厚或屏除任何企業或產品」 作為基本原則呢? ==> 拜託主任一定要回答: 如果事後我要公開討論電算中心的態度與立場 (時機適當的時候, 我一定要) 上述兩者, 何者比較接近事實呢? <== [... 較不相關部分已刪除 ...]然後是第三封, 提供 OpenOffice.org 與 odf 的資訊:
From ckhung@cyut.edu.tw Sat Apr 24 16:08:49 2010 Date: Sat, 24 Apr 2010 16:08:49 +0800 Subject: 明令採用 odf 的國家; 失敗的臺灣教育 vs 成功的馬來西亞教育 那天副校長問到: 十八個採用 odf 的國家包含那些? 比利時﹑ 巴西﹑ 克羅埃西亞﹑ 丹麥﹑ 法國﹑ 德國﹑ 日本﹑ 馬來西亞﹑ 荷蘭﹑ 挪威﹑ 波蘭﹑ 俄國﹑ 斯洛伐奇亞﹑ 南非﹑ 瑞士﹑ 英國﹑ 烏拉圭﹑ 委內瑞拉。 詳全文: http://www.odfalliance.org/resources/Adoptions-ODF-2010-Feb.pdf 關於實際使用狀況, 我有一篇部落格: http://blog.ofset.org/ckhung/index.php?post/102e OpenOffice.org 市佔率: 落後國家偏好盜版; 領先國家集中歐洲 再順便一提: 搜尋 "offie 2007" 發現 google 推薦這些關鍵詞: 序號, 下載, 金鑰, 破解, download, bt, 產品金鑰, sp1, viewer, pdf 其中 7 個與盜版有關。 所以我寫了這篇 「誰在搜尋 Office 2007?」 http://blog.ofset.org/ckhung/index.php?post/084-office-2007-searchers 但是去年在新紀元上課期間, 同樣的搜尋結果發現馬來西亞的 google 推薦: download, cd key, windows vista, requirements, price, demo, comparison, features 其中 2 個與盜版有關; 5 個與 「為什麼要升級」 有關。 馬來西亞人問: 「為什麼要升級?」 臺灣人不在乎為什麼要升級。 臺灣人不問為什麼, 就是一定要升級。 臺灣人只問: 「如何取得盜版?」 什麼叫做羞恥心呢? 什麼叫做文化高度呢? 什麼叫做教育良知呢? 沒有積極作為阻止 docx 擴散已經值得非議; 如果甚至反而刻意製造情境, 鼓勵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散佈 docx 檔, 這樣的人沒有資格談論反盜版。 朝貴相信本校沒有這樣言行不一﹑ 滿口尊重著作權﹑ 卻用行為強迫學生盜版﹑ 陷臺灣人於文化侏儒的資訊教授。電算中心主任並沒有正面回覆這些問題。
12 月底, 趁著 Office 2010 OneNote 的研習事件, 我藉題發揮, 再次帶出八個月前的問題, 並且貼上一張圖, 同時 cc 給資管系所有同仁及校內其他幾位同仁:
Date: December 21, 2010 11:08 PM From: ckhung@cyut.edu.tw Subject: 謝謝; 另外, 邀請主任公開辯論學校應該採用 docx、 doc、 還是 odt 格式存檔 [... 前半段請見上一帖 ...] 不論您是否認同我的說法, 因為您的讓步, 使得大家已在同一條船上, 我不可能再在這個問題 [意指校內舉辦微軟產品 OneNote 的研習] 上面找電算中心麻煩, 請放心。 因為您的讓步, 使得我們能夠更精準地找出爭議的關鍵點。 ### 最大的問題, 不在於舉辦微軟產品的研習, 而在於電腦教室的預設值, 鼓勵學生散佈暗藏專利地雷的 docx 檔。 最大的問題, 在於主任對於 「Office 的市場佔有率」 過時的資訊, 錯誤的解讀, 以及主任對於 docx 格式檔案長遠傷害的...~~~無知~~~。 ### > 辦理微軟office研習,也是配合使用現況,目前全國包括政府、大專院校及企業, 大部分都使用微軟office,甚至企業人員任用考試就考 office, 故必須考量學生就業競爭力及教師之需求;又如... 「因為社會大眾大部分都吃葷, 所以我們當然教所有學生如何烹飪料理蛇肉。」 姑且不談我們完全放棄素食者的市場, 您的回應的最大問題, 在於: 把 MS Office 2010 跟所有不同版本的 Office 畫上等號; 把最多人使用的 doc 格式與甚少人使用的 docx 格式混為一談。 沒錯。 目前市佔率最高的, 是 MS Office 2003。 OpenOffice.org 的市佔率, 甚至可能高過已經推出三年, 行將被淘汰的 MS Office 2007。 更別說是剛推出的 MS Office 2010。 當然, 就預設存檔格式而言, Office 2010 和 Office 2007 大致上可以歸為同一類, 他們都存成甚少人使用、 暗藏專利地雷的 (1) docx 格式; http://developers.slashdot.org/article.pl?sid=08/02/17/1911249 Office 2003 與所有的舊版 Office 大致上可以歸為同一類, 預設存檔格式為最多人使用的 (2) doc 格式; 而 OpenOffice.org 與LibreOffice 又是另外一大類, 預設存檔格式為十八個國家的國際標準及我國的國家標準 (3) odt/cns15251。 http://blog.ofset.org/ckhung/index.php?post/102e 還記得嗎? 四月時, 我們曾經因為 「電腦教室裡, 預設應該用那一套 Office 來開啟 doc 檔?」 這個問題, 有過詳細的爭辯。 也許主任公務繁忙, 沒有時間詳讀文字; 這次一邊看圖案一邊重新讀一次, 也許有助於您理解這個 ~~~困難複雜的深奧觀念~~~ ### docx 不是大眾, docx 是小眾。 ### 等一下我重寄一次四月的討論, 我的部分的發言。 這次我再退讓一步重問: 不管電算中心想推廣的, 是那一家公司的那一個版本的 office, 為什麼電算中心要將電腦設定成以 docx 格式存檔? 為什麼不是國家標準的 odt? 為什麼不是使用人口最多的 doc? 這個捨棄大眾、 牽就小眾、 影響深遠、 傷害朝陽、 傷害社會的決定, 有沒有經過公開的討論? 有沒有任何學理依據? 如果主任同意在校內公開辯論這個問題, 開放本校師生參加, 那麼我就吞下昨天寫了十幾個小時的回應, 不要把這個問題拿到網路上討論。然後我把四月的那三封 mail 轉寄給大家, 並且加了一句話:
Date: December 24, 2010 2:41 AM From: ckhung@cyut.edu.tw Subject: Re: 謝謝; 另外, 邀請主任公開辯論學校應該採用 docx、 doc、 還是 odt 格式存檔 順便提醒一下主任, 您還沒回答我 4/23 05:55:26 那封 mail 裡面所提問的問題: 面對微軟與學校的利益衝突時, 您的態度到底是 「有利朝陽」 還是 「不獨厚/摒除」?對於辯論一事, 主任 e-mail 回絕。 然後我繼續死纏爛打:
Date: December 24, 2010 2:41 AM From: ckhung@cyut.edu.tw Subject: Re: 謝謝; 另外, 邀請主任公開辯論學校應該採用 docx、 doc、 還是 odt 格式存檔 [...較不相關部分, 刪除...] 與其說我 「獨自演變添加材料」 不如說我 「藉題發揮」 還更精確一些 -- 藉機會從 Office OneNote 研習拉回到半年多前的 docx 議題。 請您相信, 這一切並不是針對您個人, 而是針對 docx 檔案格式。 只不過您我恰好在 docx 檔案格式興起的時間點上相逢, 而我們當中有一個人選擇站在不符合網路時代潮流與趨勢的一方, 才會如此傷感情。 如果因為談論 docx 的相關事實及過於激動的不當用詞而傷害到您的自尊心, 朝貴在此致歉。 不過很遺憾, 就連這樣的用詞, 也只能夠讓您不悅, 卻依舊不能夠讓您公開談論 docx 的爭議。 任憑我如何死纏爛打, 您對於 「docx 傷害學校師生」 一事, 就是不願公開討論的堅定信仰與信念, 完全不像是一位資訊學者面對本身專長議題爭議, 專業能力受質疑時的正常反應, 這真的是我刻意用重詞時, 始料未及的。 And 請不要說您真的瞭解 docx -- 果真如此, 那對您個人形象的傷害就更大了。 只要您承認您對 docx 的演進與法律問題的瞭解相當有限, 那麼我就很願意相信您只是因為不瞭解 docx 對學校師生的傷害而拒絕公開談論它, 而不是因為有其他更不堪的理由。 我們有一門課叫做資訊倫理對吧? 真希望教育部的長官們可以看到這些對話。 電算中心如果有一些 來自他處強大壓力的難言之隱的話, 歡迎把我的信全部都轉寄給壓力的來源。 我們站在時代的轉捩點上; 恕我直言: 一位小小的電算中心主任, 不應該獨自背負轉捩點上這麼大的社會壓力。 背後這個強大的力量, 既可以讓一位資訊專家對於應能表達意見的專業爭議題封口, 在他因為被封口而面臨專業信譽破產的挑戰時, 卻又不願意出面給他任何一點支援... 我認為主任與其替這個力量無悔地犧牲奉獻、 捨身相許、 當第一顆炮灰, 不如當第一位英雄。 (很抱歉, 您恐怕沒有第三個選項) 請記得: 您不只是您, 您也是朝陽電算中心主任。 您對 docx 議題是否抱著迴避的態度, 某種程度上同時也將影響到朝陽 -- 尤其是朝陽資訊學院 -- 的聲譽與社會形象。 還有歷史地位。貼出 「商業版開機隨身碟產品」 一文之後, 再寄一封。 這次給全資訊學院的教授。
Date: December 27, 2010 2:24 AM From: ckhung@cyut.edu.tw Subject: Re: 謝謝; 另外, 邀請主任公開辯論學校應該採用 docx、 doc、 還是 odt 格式存檔 先前關於研習的對話, 我已經貼出: http://blog.ofset.org/ckhung/index.php?post/10cd 「貴哥促成商業版開機隨身碟產品即將進入大學校園師生研習課程」 這個問題算是已經接近理想地落幕。 還沒有刊出的, 是 docx 危害全校師生及學校永續經營的那部分的對話。 「電算中心以行動默默推廣 docx」 這個議題的影響極為深遠且廣大; 朝陽這一兩年在校的一萬多師生, 只不過是這項錯誤決策的第一批犧牲品。 而朝貴又非常希望在將此事攤在網路上公開辯論之前, 能夠盡到嘗試所有可能性的義務。 因此雖然主任先前已經拒絕公開辯論這個問題, 朝貴還是要再努力一次。 這次我把負責資訊永久保存的圖書館, 以及資訊學院所有教授, 全部納入副本。 因為對於電算中心推廣 docx 此項錯誤決策一事, 後者未來可能因為沒有警告學校而背負專業倫理與職業道德的譴責。 指控者我, 有義務盡到告知的義務, 讓大家有機會被提醒要對 docx 爭議發聲。 然後我第三次問電算中心主任: 遇到朝陽科大的利益與微軟的利益相衝突時, 您協助誰爭取利益? 更具體地說, 如果您選擇協助朝陽維護學校的利益, 請您: - 改變電腦設定, 停止鼓勵小眾散佈 docx 檔 - 積極宣導 docx 檔的危害 如果您不僅沒有積極作為以協助朝陽緩步脫離微軟的經濟控制 (緩步丟棄 doc), 甚至反過來積極用行動來迅速強化微軟對本校的法律控制 (積極誘騙使用 docx), 那麼我的下一篇文章就只好將標題下為 (暫訂): 「******」 [格主自我消音] 也要提醒資訊學院各位同仁教授: 如果您認為朝貴無理取鬧、 惡意中傷主任, 如果您認為朝貴的指控不符事實, 請務必現在就發聲, 現在就站出來替主任講幾句話。 請用您的學術尊嚴、 教育良知、 職業道德作為後盾 (or 祭品 -- 視個人觀點不同而定), 糾正朝貴的錯誤, 請告訴校長、 副校長、 館長、 及幾位系主任 「docx 的法律問題並不比 doc 的法律問題來得嚴重」。 因為我的對象並不是楊主任個人, 而是 docx 檔案格式。 如果您現在不替他說幾句話, 將來 _您_ (任何人) 接任電算中心主任, 延續他的 「善用大眾對技術的無知, 默默推廣 docx」 政策時, 我一樣會持續挑戰 「大方領學校薪水、 暗暗替微軟做事」 的任何一位電算中心主任。 如果您現在不站出來替他說幾句話, 將來更不會有人站出來替您說話。 2011/01/01 週六上午八點之前, 如果大家都保持沈默, 那就表示大家同意我將自己所發的這些 e-mail 貼在部落格上。 但我還是真的很希望有什麼機會可以不需要藉這種文章贏取點閱率。 請大家幫助我, 幫助朝陽。 謝謝。 ps. 1. 關於 docx 的問題, 正好這兩天又有新聞: http://www.groklaw.net/article.php?story=20101219121621828 法律文件證實微軟密秘要求Novell製造另一個不完全相容版本的docx-- 當然也不完全相容於微軟霸王硬上ISO所通過的兩個 "標準" 版本的ooxml。 而 docx 檔裡面, 那些 「Novell可以做得比其他人好」 的部分, 應該就是專利地雷所在的位置。 至於 Office 2010 所產生的 docx, 既不是兩個 "標準" 版本的ooxml, 也與 2007 的 docx 不盡相同。 它符合的, 是2007年9月所通過的、 被標準委員會所拒絕的版本。 (包含許多 depricated 的功能, 不應出現在新產品當中。) 所以, 電算中心現在正在大力推廣的 docx, 是那幾個版本的 docx 檔, 您弄懂了嗎? ps. 2. 歡迎將我的 mail 轉寄給任何利害關係人, 包含微軟佈在學術界/政府機關裡面的耳目, 更不用說轉寄給微軟的任何人也都ok。 尤其如果您想幫 docx 的正當性說話, 面對犀利的朝貴, 您特別需要向微軟求救。 我真誠不開玩笑地表明: 完全諒解不告而轉信的行為; 並且我也沒有興趣追究是誰。=#=#=#=#=#=#=#=#=#=#=#=#=#=#=#=#=#=#=#=#=#=#=#=#=#=#=#=#=#=#=
沒有得到授權, 我無法把主任的回應貼上來。 簡單地說, 主任的修養很好, 從來不曾明顯動怒; 但也不曾正面回應尖銳的問題, 唯一的重要切題的回應, 是拒絕辯論 docx 存檔格式問題。
後來我又寄了一些 e-mail 給資管系的同仁, 其中談到我正在寫的一篇文章。 大概是看到那個被格主自我消音的文章標題, 及我那篇胎死腹中的文章一小部分的預覽, 昨天 (12/31) 院長找資管系主任和我談話。 院長不知道原來 office 2007 的存檔格式可以設定成 doc 而不是 docx。 (但其實如果你搜尋 「office 存檔格式」 就會看到重灌狂人 Briian 大的教學文) 院長認為這個原因, 加上信件內文過長, 資訊超載, 造成了我與電算中心主任之間產生誤會。 (突然好希望 Briian 大可以來當我們的電算中心主任。) 院長建議我從繫上提出提案, 並且送到院務會議讓大家一起處理。 原來不只 「改用 odt」 很困難, 連 「沿用 doc」 都很困難; 但 「改用 docx」 卻不需要這麼複雜的程序。 無論如何, 既然資訊學院已經開了一條通路, 我就應該努力看看; 之後再報導結果。 對於預設存檔格式, 資管系主任支持我的建議; 他也和我一樣, 對於雲端的 Office 更有興趣。 (他偏好 google doc; 我偏好 wiki。) 總之, 在院長的好言相勸之下, 我決定不要貼出原先那一篇慷慨激昂的評論文章; 改成只是簡單地如原先所承諾地, 貼出自己的信件。
每年吃掉朝陽 155 萬元的校園授權合約, 它的附贈品 docx 造成了兩位資訊教授雞同鴉講, 溝通困難。 學生學新版 Office 技術的時候, 沒有人告訴他們要 「學 "貴" 知疑」, 也因此從沒想過到底 TQC e-Office 證照為誰考。 畢業生會不會沿續在校時盜版 Office 的習慣, 令僱主身陷囹圄? ... 這些現象與問題, 對於學校的聲譽, 是加分, 還是減分? 不過這些問題的答案, 難以像證照數量一樣, 給一個量化的評分, 所以學校恐怕永遠不會把它列入 「盲目升級微軟產品的成本」 來考量, 也很難因此而重新思考與定義學校與微軟之間微妙、 難以言喻的關係。 「花大錢買到的, 一定是好東西! 它的免費贈品, 一定也是好東西!」 對吧? (突然想到很好賺的海洛因。) 我很好奇: 這事如果不是發生在大學, 而是發生在企業, 當 docx 造成 資訊長 與資訊專長員工溝通困難的時候, 董事長或執行長到底會 (1) 處理資訊長 (2) 處理資訊專長員工, 還是... (oh no no no 不可能, 絕對別肖想! 不准提這個方案!!! 你提了我也裝做聽不懂!) (3) 處理 docx? (耶, 就拿 「溝通困難」 來改成文章的標題好了; 我好像快要學會如何淡化處理問題了! 要不要改名為 「資訊和諧貴呀」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