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記得很多年前,去聽蔡明亮導演的座談,他講的一段話,常常有人問他為什麼要拍那樣的片子,他說(意思應該是這樣,當然不可能全文一字不錯)"就好像食物,你不能永遠只知道一種味道,現在大家都被餵同一種的味道,我拍的電影則是提供你另外一種味道,讓你知道電影可以是這樣的,那樣的。"我也記得我進戲院去看"臉"的時候(因為聽完那個座談以後我謹遵教誨),偌大的電影院裡只有四個人,中途還走掉兩個(可見大多數人不喜歡那個味道)。
"國片"這個詞,長久以來被視為不是一幫小丑在耍白痴,就是艱澀難懂令人望而生畏的所謂藝術片(或同時具有這兩個特點),那情況持續了許多年,不過最近開始有改變了。
今年夏天有好幾部票房口碑都好的本地拍的電影上映,所以就有了"九把刀說挺好片不挺國片"的新聞,對於這句話,我基本上是同意他的,我不喜歡"挺國片"這個說法,因為當導演或演員就如同任何工作,沒理由要人情義相挺的。
把"國片"或什麼國產品和某種愛國或民族情緒掛勾,就憑這點要大家買單,我認為非常危險,難道大家都忘了裕隆車以前有多爛嗎!(嚴凱泰:"又關我什麼事!!")至少我沒聽過賣魯肉飯的老闆叫大家用行動支持本土口味抗拒美帝麥當勞(而且我覺得萬一真的有這種老闆,那他賣的魯肉飯想必不好吃),大家喜歡魯肉飯純粹是因為它合味,而跟"我愛台灣"沒有關係。
其實,國片有很多佔便宜的地方,它處理的題材或拍攝的角度,因為是由我們熟悉的人拍熟悉的題材,格外容易貼戀著本國人的心,"那些年"這部片好在勾起多少人念高中時的回憶,這種感覺不太可能在好萊塢校園片裡獲得,"翻滾吧阿信"除了彭於晏的肉體,那種對某個時代的熟悉感,對它的成功絕對有幫助。
要求大家基於某種情感基礎進戲院去看國片(或更擴大成為某種責任之類),而不是因為那部電影好看而進戲院,其實才真正是對認真電影人的侮辱。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個人意見: 國片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