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油價上漲是個全球問題。上漲才是正常的,不上漲才是布正常的。

成品油又漲價了,每次漲價都要有人罵娘,充分理解。

我現在一般只有週末才開車。過去這幾個星期,每次路過加油站,我都會嘟囔同一句話:油價又漲了。我這裡說的還是美國,一個比中國國內油價還便宜的地方。即便如此,美國汽油的零售價格已經相當於半年前(也就是歐洲危機的高峰期)漲了超過15%,比起2009年初的低谷,則是已經將近翻倍了。

 

 這件事情的背景當然很簡單,因為國際油價一直在漲。國際油價的現貨價格,已經由2009年初40美元一桶,去年年中的70美元左右一桶,漲到了現在100美元左右一桶(如果你看的是布倫特的價格)或者80多美元(如果你看的是西得克薩斯的價格)。

 

 說這麼多,只是想說,油價上漲是個全球問題。上漲才是正常的,不上漲才是布正常的。一般油價沒有上漲的國家,多半都是政府在貼錢。如果政府真的想補貼老百姓,補貼油錢在我看來是最壞的補貼之一。從環保能耗的角度,這樣是鼓勵燒油,一點都不環保;從社會公正的角度,這是一種很累退的補貼:窮人能燒多少油?錢最後都貼給收入高的階層了。這一樣適用於中國。有車一族不要急著哭窮,中國比你窮的人多多了。

當然,很多的抱怨還來自於另一件事實:中國的油價比美國高。在說油價水平之前,請讓我先說另外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油是一種全球性的商品。就像黃金,麥子和鐵礦石一樣,油價不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收入水平而變化。全球油價是100美元一桶,中國人要進口是花100美元,日本人也是花100美元,坦桑尼亞要進口也是100美元,不存在你窮進口油價也低的事情(事實有時候其實是反過來的,你越窮,你進口的價格可能反而會越高)。因此,把中國的油價和發達國家的油價做比較是完全可以的。不存在因為中國收入低,中國油價也應該更低的道理。說中國收入低所以油價也應該更低,跟說中國收入低所以黃金在中國也應該更便宜一樣,是有點可笑的。第二件事情:各國零售油價的差別主要來自於稅收的差別。石油公司在原油和成品油之間的利潤,完全不能解釋各國的油價差別。很多石油公司的巨額利潤也不是來自於原油和成品油之間差價的利潤,而是來自於開發原油的利潤。在中國,最好的指標是看煉油廠的利潤,煉油廠的進價是全球油價,出廠價是發改委規定的成品油價格。中國的煉油廠的利潤率並不高,在很多時候還是虧錢的,原因就是因為上游價格漲了,下游價格發改委還沒有調,所以就虧錢了。因此,中國不是因為在原油之上加了過多的價,導致成品油價格高。第三件事情:中國的原油消費中有超過一半已經需要進口,但中國的消費佔全球的消費只有大概10%,換句話說中國是一個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但又不足夠大,因此中國在全球原油市場還只能是一個價格接受者。換句話說,中國的油價漲,原因未必在於中國。這和中國的房價漲,或者菜價漲,原因是不同的。後者漲的原因恐怕都是因為國內因素。

好了,現在開始說各國的油價。沒錯,中國的零售油價確實要比美國的零售油價高。但問題是,美國的零售油價是發達國家中相對很低的,原因是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對成品油徵了比較重的稅,美國是個例外。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的油價應該是向美國靠攏,還是應該向歐洲和日本靠攏?

 

我知道所有開車的人都會反對向歐洲和日本靠攏,但這恰恰其實就是中國為什麼應該向歐洲和日本靠攏的原因。你如果去過歐美日,我碰巧是都去過,你就會發現美國在耗能問題上是最浪費的:開的車整體偏大,住的房子也大,然後住得極度分散,又遠。這不是因為美國富,美國並不比歐洲和日本富那麼多,而是因為美國的能源太便宜了,這就形成了一種能源密集的生活模式。我前兩天剛聽了一個故事:南美某國,高度補貼油價,使得油極度便宜。結果當地的富人不僅家裡有室外游泳池,而且即便在冬天也會保持游泳池24小時水都是溫的。美國當然沒有那麼極端,但是美國的低能源價格確實造就了更耗能的生活模式。我經常跟人開玩笑的一件事情是:在美國的辦公室裡,夏天穿的衣服比冬天要多,因為夏天的空調太涼而冬天的暖氣太足。

 中國是不能重複美國的生活模式的,美國的生活模式是一種對地球不負責任的生活模式。促進節能最好的方式,對不起,在我看來就是價格。高油價可以從源頭省油:可買車不買車的會因為高油價而不買,可買大可買小的會因為高油價而買小的,可開車可不開車的會因為高油價而少開或者不開。即便從緩解交通的角度,高油價也比限制牌照會更有效。限制牌照不會減少路上的車,只是減緩增長的速度。油價高了,不少人會“自覺”的不開車或者少開車。

 我知道很多人會找到各種理由反對漲油價。捍衛自己的利益,無可厚非,我也很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