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5日 星期一

[轉貼]2005北歐:荷蘭的「毒品」

我覺得,關於毒品(drug),或是我比較喜歡用原意「藥物」一詞描述的東西,台灣社會的誤解深矣。

台灣的毒品政策似乎完全跟著美國走,一切照章全收,不再作思考反省。而美國的毒品政策則受到商業利益和清教徒背景的影響,傾向於嚴格。嚴格本身或許沒有甚麼不好,但是用全面否定與愚民式的宣導來執行(例如有著「何不食肉糜」意味的 「Just Say No」反毒宣導),就不妙了。這樣不加以分辨、一竿子打盡的結果是一般民眾談毒色變,把「吸毒者」當成洪水猛獸,把硬藥(hard drug)、軟藥(soft drug)和大麻混為一談。##CONTINUE##

荷蘭的毒品政策是全球最為開放的,但是不是無限開放、放任不管。他們把毒性小的或無毒性的藥物,以及不會上癮的藥物加以合法化,把藥物上癮當作需要協助的疾病來處理。除罪化的政策與態度使得這個社會問題更能被攤在陽光下討論、上癮者比較勇於尋求協助戒斷、毒販比較沒有運作空間、人民比較瞭解真正的危險何在,於是社會問題反而比較小。這並不是鼓勵吸毒或是縱容吸毒,而是以尊重為基礎的、務實的作法。

我很贊成這種務實的態度,而不讚成道德率的角度。如果我們的媒體、警方、人民都把娛樂用藥當作吸毒,又把毒癮當作十惡不赦的道德瑕疵,這個問題就一直會不見陽光,無法有效控制。

幾個值得思考的觀點:
大麻比香菸和酒精的毒性都小,且無上癮性。如果香菸和酒精合法,實在沒有道理不讓大麻合法。
大麻因為非法才會昂貴,否則非常便宜,也非常容易栽種。

在荷蘭,咖啡店公開販售大麻,但是人口中吸食大麻的比例並不會因此偏高。因此,大麻的合法化並不會鼓勵吸食人口的增加。也就是說,即使在大麻非法的國家,要吸的人無論如何是弄得到大麻的,只是付更多的錢,政府也抽不到稅。

在荷蘭,可以合法販賣或食用俗稱「神奇蘑菇」、含有迷幻藥成份的菇類,但是不可以販賣曬乾的或經過任何人工處理的神奇蘑菇,以避免過量。這是很多原始民族舉行神聖儀式時食用的性靈介質。

在荷蘭,海洛因上癮者可以在特定地點拿到乾淨的免費針頭,或由醫護人員施打海洛因,以降低共用針頭傳染愛滋病毒的機率。現在台灣急速增加的愛滋帶原人口中,大多數是因為共用針頭而感染。

美國癌症末期病患可以使用處方大麻,以利安眠。

過動症使用的藥物「利他寧」成份近似安非他命。有心理學者認為,吸食安非他命的人中,許多人其實是在自我用藥、自我醫療。資料顯示,有過動症的人服用利他寧會感到專注、情緒穩定、安寧,沒有過動症的人服用利他寧則反而會感到焦躁。因此,當一個人首次接觸安非他命的時候,他的生理反應將使他愛上安非他命或排斥安非他命。



Comments:
我也搞不懂。
好像甚麼東西到了台灣就可能(如果不是必然的話)變調。

不過,大麻這東西和其他「毒品」真的是有很大的距離,不能等同視之。
至於氾濫,其實早就已經氾濫得很了。只有用務實的態度面對,才能正視這個問題。
我厭惡的是許多人在不懂得的狀態下人云亦云,充滿踏伐情緒與道德制裁的把用藥的人說成魔蠍。當年輕人好奇嘗試軟藥之後,發現事實上沒有那麼恐怖,是否就完全不會再信任政府對毒品的宣傳,於是反而更輕易大膽的嘗試容易上癮的硬藥了呢?
只有實話實說,不予以誇張宣傳,不把軟藥妖魔化,才能取得年輕人的信任,於是當我們說到海洛因的恐怖的時候,他們才聽得進去。

我更受不了的是媒體報導的落井下石,完全忘了「得其情,哀矜而勿喜」的古訓。

缺乏資訊與親身經驗的批判,毋寧是協助殺人。

我知道我說這些必然會引起不苟同和不快。但是我還是要說。務實。如此而已。

我也搞不懂,在這深冬似谷、寒風如刀的日子裡,我幹麼哪壺不開提哪壺的說這些,自己找罵挨作甚麼。但是我也知道,我在反抗被收編。失去一切比失去靈魂更為叫人不堪忍受。誤解,在至少有一人瞭解的時候,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我對女兒的藥物教育/要求,簡言之是:

大麻一定要找機會試試,每天抽一次也可以。尤其是失戀、沮喪、焦慮的時候,可以放鬆心情。考試前不要抽,因為思考會暫時比較慢。
搖頭丸可以試試,年輕時一週一次也可以。這是配合著跳舞玩耍用的,因為身體會累、會脫水,必須記住一直的喝水,第二天要補眠。
安非他命可以試試,需要小心上癮,不要固定使用,幾個月一次可以。特別適合趕報告用。因為會精神特好,要注意體力透支的問題,要注意補眠。
海洛因一輩子不可以嘗試,一次也不可以。不但會上癮,還有毒性,會把身體拖垮,把一生都賠進去。據過來人說,第一次施打的飄飄然,比人生一切經驗都更美妙。我私心計畫著,老來若是得了重病,一定要嘗試海洛因,反正也不怕上癮了。
其他的藥物,有需要再來找我討論,我們一起作了研究再決定。
要有安全的環境、可以信賴的人,才嘗試。
若是有了任何麻煩,立刻找我商量,及早處理。
若是有任何成癮徵狀出現都立刻戒斷。

以上是我的立場,供大家參考。我想很多人,包括我的前夫,會覺得我這個媽媽太不像話,或誤以為我是個用藥者,其實不是。我只是務實,只是不願當鴕鳥,只是相信預防好過治療,只是知道現在的世界太大、資訊太容易取得,孩子遲早會接觸到,只是相信充分、正確、態度中立的資訊和被愛過的孩子加在一起是最安全的組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